能源、農業、產業革命……人類在過去曾經歷過數次創新的浪潮。現在,隨著 AI 與量子電腦的出現,「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場革命」正要展開。
量子電腦要改變我們未來的那一天,其實是已經迫在眼前了。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去理解量子電腦就具有很重大的意義。它不只是單純的專業技術,而是一種「新的教養」,因為它會幫助我們理解未來的世界,並思考自己要如何在其中的定位,與如何參與其中。
一、 生命與文化進化的關鍵
回顧地球的歷史,生命與文明的爆發性成長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透過創新所加以推動的。
1、藍綠菌(cyanobacteria)進行碳固定並釋放氧氣,而改變了大氣的組成,促成陸上生命的多樣化。
2、 化學肥料的發明,使農業的生產大幅提升,使得人口得以快速增加。
3、 引擎能夠在瞬間釋放出化石燃料中所儲存的能量,而將交通與物流的效率推向極限。
4、 電力使能源的傳輸更有效率,而電腦與網際網路則徹底革新了資訊傳遞。
在這些的背後,從自然偶然獲得的機制(如藍綠菌),到人類基於科學的理解所創造的技術(化學、引擎、電力、計算機),始終存在著。
二、邁向《創新(innovation)被加以高度效率化》的時代

目前,生成式 AI 的快速進化,正在逐步實現「讓創新本身的創發(emergency)(註一)更加具有高效率」這件事。
人類過去花上數十年進行的創造、發現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如今正被 AI 加速推進著。就如同引擎出現的那一瞬間,經過數億年累積的化石燃料開始被爆發性地消耗一般,AI 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著現有的運算資源。所需的計算量之增加速度已經遠遠超越摩爾定律(每 2 年增加一倍),如今幾乎是每 3~4 個月就倍增一次。
在這個地方,其實正發生著本質性的轉變。
三、AI讓一切走向無限
過去需要電腦的是人類,電腦的數量也受到人類需求的限制。但是,AI能自行撰寫程式碼、將計算加以自動化,並自主地使用龐大的計算資源。這是一場與「從人力、馬力轉向到化石燃料引擎」具有相同性質的革命。
同樣地,汽車因為需要駕駛,所以數量不可能超過駕駛員的數量。
但是如果透過 AI 實現自動駕駛的話,汽車與無人機就能夠開始大量啟動、開始運作。
在勞動方面也是如此。
勞動在過去主要由人類承擔,但隨著 AI 能夠思考、機器人能夠具備身體性質,那麼勞動力在理論上將能夠無限制地被加以供應。
當過去限制社會的「人類的思考與行動」不再是瓶頸的時候,下一個限制的因素就會是電腦與資料。
隨著 AI 不斷高度化,既有電腦的運算能力將會逼近極限,資料處理的規模與耗電量也會爆炸性地增加。
就像人類察覺到生產存在著極限因而發明了熱引擎一般,聰明的 AI 也會為了突破這個極限而付出各種努力。
四、會使用量子電腦者不只有人類?
對於這樣的 AI 而言,量子電腦是不可或缺的選項之一。
如今,尋找量子電腦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註二)的不再只是人類而已。
就像網路空間充斥著語言資料一樣,量子電腦依照自然界的物理法則運作,能夠累積《分子》、《材料》等量子電腦最擅長處理的物質性之資訊。
因此,AI 本身擁有遠超人類的探索能力而能找到量子電腦最佳用途的未來,這將是自然的結論。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註解
(註一) 創發指的是:多個要素在互動過程中,產生出原本無法從單一部分預測的新性質、新行為或新現象。也就是說,整體展現出來的特性不是各部分簡單相加可以得到的,而是在互動中「湧現」出來的。
常見的例子,例如螞蟻群集體行動 : 個體行為簡單,但整體會形成複雜路線與分工(創發行為)。又如腦中神經元互動產生了「意識」這種個別神經元不具備的特質。又市場中眾多參與者的行為 , 形成供需、價格等 emergent 現象。而AI 模型的能力是:模型規模擴大後,忽然出現先前所沒有的新功能。
在科技或 AI 文脈中,「創發」通常指:AI 系統因複雜性提高而湧現出新的能力,甚至超出設計者原本預期。
(註二) 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指的是:能大幅推動某項技術、平台或硬體普及、具有決定性吸引力的應用程式。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