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前總統李登輝在民主改革、國家治理與外交布局上的貢獻,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將於本週六、日(11月22、23日)在國史館台北館區舉辦「2025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會議集結美、日與台灣多位重量級學者,除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也呈現戰後台灣史研究的新進展。
李登輝於1988年接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首位台籍元首,在其12年任內推動憲政改革、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完成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被視為奠定台灣民主憲政的關鍵推手;其「務實外交」、深化台美關係與「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岸論述,至今仍具國際影響力。
本次討論會內容橫跨外交、兩岸、政治史、治理改革、產業政策等領域,四大亮點如下:
一、跨國研究首度公開台海危機解密資料
會議邀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以專題演講探討「海內外史料中的李登輝與美、中、台三角習題」。他將依據美國柯林頓總統圖書館近年解密的檔案、國史館與美國國務院 FOIA 文件、日本外務省及英國國家檔案館資料,重新解析1995至1996年台海危機的形成及其長期影響。
二、檢視兩岸關係與國際戰略新視角
中山大學教授郭育仁將以「台灣主體戰略的建立:明德小組與美日同盟」為題,討論明德小組在台灣戰略發展中的角色。海洋大學教授應俊豪則從《紐約時報》報導切入,分析李登輝1995年訪美的突破性意義,以及其對台美中三邊關係的影響與延續。
三、回顧民主深化與治理改革的重要時刻
國防大學副教授任育德分析蔣經國與李登輝在元旦、雙十節等重大文告中的政治語彙與思想變化,呈現權力轉移與政治風格的差異。陽明交大教授洪紹洋則回顧李登輝在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1972–1978),如何在台灣從農業走向重化工業的關鍵期推動制度改革。
四、跨領域研究首次整合產業、社會文化與教育
中研院研究員林宗弘與博士後黃俊豪將分析李登輝時代半導體政策的變遷,並指出1996年「戒急用忍」政策促使台灣晶片產業生態系深耕本土。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則以李登輝1960年代參與農村傳道與農業研究為例,探討其「計量經濟」與「制度史」如何在基層落實。
國史館近年陸續出版《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錄》、《李登輝先生大事長編》,並建置「李登輝總統資料庫」,希望透過史料整理與公開,使國人能更全面理解李登輝時代的治國理念,並促進台灣民主發展史的多元研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