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影音】《台灣文化的省思 ...

【影音】《台灣文化的省思 – 第3講 識別中國文化符碼!》

Date:

 

文/陳慶坤

視頻位址: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陳慶坤。

今天的主題談:識別中國文化符碼!

台灣意識的「文化意象」何處尋!?確實道盡建構台灣文化複雜而龐大的困境!更甚的是,台灣目前還深陷中華民族文化體制的思想宰制;台灣只能從這些殖民者的灰燼中尋找著台灣人的記憶,勉強成為台灣文化的意象,是非常荒謬、反諷的?

「文化符碼」是一個社會的文化深層結構,殖民者以消滅被殖民者的語言、歷史、文化為手段,將自我文化植入被殖民的生活中,達到被殖者言行舉止具有特定思考、價值導向。例如台灣人被馴化為「我是中國人」!

長期以來台灣人對台灣文化的忽略、漠視,習以為常的認為廟宇、建築、歌仔戲、布袋戲、國畫、博物館等等都是台灣文化。事實上並非如此。

中國人統治台灣前後共有315年,包括中國國民黨80年,佔台灣被殖民四百年歷史的五分之四。因此,如何識別、判斷中國文化符碼,與台灣的差異性,是值得加以深思、檢視、批判的。

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輔佐鄭經,有諸葛亮之稱的陳永華首先建立「台南首學」於台南,移植中國儒家文化、中國官僚思想,這可以說是開啟中國文化宰制台灣的濫觴。

清代殖民台灣舉辦「科舉考試」,從統治官方的觀點,科考是拔擢人才、養成官僚的制式化制度,但從台灣人的角度看,是在為台灣文化定格、定調,馴化人民。「科舉考試」催生了台灣的讀書人階層與漢文文學發展,也間接推動了地方社會的文化精英化。這也是日治時期台灣地方士紳大都有中國文化情結,並自認為台灣是中國人的遠因。

1945年中國國民黨在基隆港登陸,台灣仕紳熱烈歡迎這批「乞丐兵」,就是這一批仕紳。也造成「中華文化符碼」強行灌輸到台灣人的腦中,以教育抹消歷史記憶,讓台灣子弟無法真正認識自我的歷史,否定臺灣自我文化價值。

這種有計畫的將中國文化殖民於台灣,無形中接續了明鄭、清領時期的中國文化情結,台灣文化徹底中國化。

 那麼台灣人如何識別、判斷中國文化符碼?

例如,表演藝術的歌仔戲,它是來自福建地區的地方藝術,盡管台灣歌仔戲唱腔、身段可能因時間、環境的間隔,會稍有不同,但還是來自中國的表演藝術。這也是兩岸開放後就有歌仔戲團去中國取經、彼此互相交流,可見歌仔戲來自中國,殆無疑義。尤其,演出的故事都是封神榜、隋唐演義等等中國民間故事,姜子牙、三太子哪吒、薛仁貴征東征西等等戲碼。因此它不是台灣文化。

布袋戲,算是最具有本土化的「劍光戲」,但「雲州大儒俠」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其內涵是歌頌儒家核心思想「忠孝節義」的戲碼,型塑史艷文人格忠貞愛國的思想。甚至布袋戲台詞咬文嚼字,更是中國文言文的腔調。因此歌仔戲、布袋戲不是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表演藝術。

其次,台灣建築「台北101」大樓建築加以分析,它的外型設計結合中國諸多的文化元素,是全球唯一一座具備中國符碼設計意象的摩天大樓。隱藏的中國文化元素,如每層倒梯形是中國金元寶的造型;堆砌9節具有中國「塔」的觀念;柱體上的中國古錢造型,外圓內方;中國皇宮中常見的「如意」,裙樓區購物中心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如意符號作為外部元素。可以說整體建築設計都是具有中國文化意象的台灣建築?

雖然它還不足沉澱出台灣歷史記憶,但在台灣最高的大樓,卻以中國文化意象宰制著台灣人的思考。

另外在台灣3月瘋媽祖、4月迎王爺,成為台灣民俗信仰節日的盛典。從媽祖誕辰的習俗來看,整個儀式稱為「出巡」,就宛若皇帝或朝廷御史大官出巡一般,具有體察民膜、震懾地方的威權意識。然後出巡前的「卜杯」至聖母允許稱「聖杯」;其他如停駕,駐駕先鋒「報馬仔」,朗讀疏文、叩謝神恩、祝賀媽祖萬壽無疆等等,這些出巡儀式的用語都是中國封建帝王政治的翻版。古代皇帝早朝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的奴才儀式,與戒嚴時期的腳總統萬歲!萬萬歲!文化意象如出一轍。

更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媽祖文化造神的過程,宰制至著台灣人的思考與信仰;尤其假藉神力「鑽轎腳」可以獲媽祖庇佑消災解厄保平安,是怪力亂神的「愚民政策」。

台灣人的文化意識不足,文化和政治力量之間的連結缺乏論述的能力,導致無以透過符碼意象去識別中國文化與台灣文之間的差異。這是目前台灣社會的核心本質問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陳慶坤
陳慶坤
藝術工作者。 學術專長:藝術理論、彩墨畫創作 學 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 著作: 2023 《福爾摩沙風中山水奇緣-台灣繪畫的理念與實踐》 2022 《福爾摩沙陌生文明的近距離接觸》 2019 《思想被宰制的福爾摩沙》 2018 《彩墨畫的理論與創作》 2014 《六朝自然山水觀的環境美學》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