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10月,日本政局再度陷入微妙的臨界點。高市早苗,曾被視為自民黨保守派的「旗手」與「安倍遺產」的繼承者,如今卻站在政治風暴的中心。面對黨內權力重組、經濟政策爭議與選民信任的下滑,高市不僅要在政策上尋找平衡,更須在權力結構的重壓下維持政治生存。日本正進入一個政權轉折的前夜,這不僅關乎高市個人的命運,也象徵自民黨長期執政體系的鬆動。
保守派支柱的動搖
高市早苗的政治能量,源自她在安倍晉三時期的強力支持。作為「安倍學派」的代表人物,高市延續了以國家安全為核心、強調財政紀律與國防自主的政治理念。然而,安倍派在派閥分裂與政治資金醜聞之後元氣大傷,使高市的政治根基開始鬆動。
過去一年中,自民黨內的權力格局明顯重排。隨著主流派系轉向現實主義與經濟務實路線,保守派在黨內話語權縮減。高市主張推動國防預算提升、強化半導體戰略、降低對中國大陸供應鏈的依賴,但在財政緊縮與通膨壓力並存的情勢下,這些政策被部分黨內人士視為「空有理想,缺乏可行性」。
另一方面,民意調查顯示,高市的支持度已不及岸田文雄時期的高峰。選民對她強硬立場的認同度下降,而對生活成本上升的焦慮反而增強。這顯示,高市面臨的不只是派系對抗,更是社會對保守政治風格的疲乏。
經濟戰略的困境
在宏觀經濟面,日本正面臨多重挑戰。根據最新資料,2025年上半年日本實質GDP成長率僅約0.3%,企業投資疲弱、家庭消費受抑,加上出口動能下降,景氣復甦步履艱難。通膨率雖略高於2%,但主要來自進口成本與能源價格上漲,而非內需擴張。這種「壓抑型通膨」使政策調整更加艱難。
高市主張應維持金融寬鬆並搭配產業補助政策,特別在半導體與新能源領域投入更多資金。然而,財務省與部分主流派議員警告,日本公共債務已超過GDP的260%,若再進一步擴張財政支出,恐觸發債券市場動盪與長期利率上揚。
此外,外部因素也構成嚴重挑戰。美國升息週期趨緩後,日圓短期雖有回升,但外資信心仍不足;而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導致日本出口需求萎縮。高市若上台或維持領導地位,勢必得在國際經濟不確定中尋找新的平衡點。
政權內部的裂痕
自民黨的長期執政雖然表面穩固,但內部矛盾正逐步浮現。派閥政治的削弱使得首相與黨內幹部之間的權力分配重新洗牌。岸田內閣的低迷支持率,使高市與其他潛在領袖(如茂木敏充、河野太郎等)皆伺機而動。
高市早苗的挑戰在於,她既要維持保守派的信任,又要獲得中間路線支持。她多次強調「日本必須重新找回自信」,推動國防科技自主化、能源轉型與人口政策改革,但在實際施政層面卻面臨黨內阻力。許多中生代議員質疑她過於強調意識形態,缺乏具體經濟解方。
近期自民黨高層內部更傳出對高市的「替代方案」討論。部分黨內智囊顯示,若年底地方選舉再度失利,將可能啟動新一輪黨魁更替。這使高市陷入「尚未上台,已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民意與媒體的雙重壓力
日本民意在疫情後變得更加實用主義。民眾對於政治人物的期待不再只是象徵性領導,而是能否改善薪資、降低生活壓力、穩定物價。根據多家媒體調查,約六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未能有效對抗通膨」,四成以上對自民黨內的政治金錢問題感到厭倦。
高市的保守色彩在部分選民眼中象徵穩定,但在年輕族群中卻被視為過時。她堅定的國防與憲法修正立場雖能凝聚保守派選票,卻難以吸引無黨派與城市中產階層。媒體報導亦指出,高市的溝通風格較為強硬,缺乏情感面共鳴,使她在女性領導人形象塑造上未能完全轉化為政治優勢。
此外,通訊平台與自媒體環境改變,使政治形象更容易被放大與扭曲。高市雖擅長論述政策,但面對線上輿論的碎片化攻擊,反應顯得保守。民眾對政治透明度的要求上升,也使任何醜聞或失言都可能被迅速放大。
未來權力版圖的變數
日本政治觀察者普遍認為,2025至2026年間將是政權再平衡的關鍵期。若經濟持續停滯、自民黨選舉表現不振,政權更迭的可能性將急劇上升。高市若想延續政治生命,必須在三個面向取得突破:經濟政策務實化、外交立場靈活化,以及黨內整合能力。
從國際視角來看,日本在美中對抗中仍試圖保持戰略自主,但隨著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不確定,東京的外交選擇餘地愈發狹窄。高市若延續強硬對中立場,可能獲得部分西方盟友支持,卻冒著經貿代價。若改採穩健外交,則可能失去核心支持者的信任。
未來日本政治或將出現「技術官僚與民意結盟」的新模式,即政策專業取代派系權力成為決策核心。這種轉變將決定高市能否在下一輪權力更迭中生存,抑或被歷史邊緣化。
結語
高市早苗的政治命運,正如當前日本政局一樣,站在懸崖邊緣。她象徵著一個試圖延續安倍時代精神、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約束的領導典型。面對經濟停滯、社會焦慮與國際變局,高市能否調整路線、修復黨內裂痕並重新贏得民意支持,將決定她是否能挺過這場「政權更迭前夜」的風暴。
未來數月內,日本的政治棋局仍充滿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高市早苗的危險轉折,不僅是一位政治人物的試煉,更是日本保守政治與世代更迭的縮影。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