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關於日治時期「台灣...

【專欄】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文化」的文化論述

Date:

 

台灣人自覺性的文化論述最早起自日治時代的「文化協會」。

台灣知識分子接觸西方文明的洗禮,民主、自由和人權思想、民族自決等思潮,激起台灣知識分子的共鳴,於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發起成立「文化協會」,是台灣人有自覺文化意識的濫觴。

文化協會其旨在傳遞理念與價值觀,追求台灣集體意識與思想的政治團體,推動近代知識文化普及,這在日本殖民教育下尋求台灣人自我主體意識的建構,堪稱是一場文化啟蒙運動。相較於中國國民黨竊占台灣的洗腦教育,歷經80年台灣人的自覺性顯得遲鈍、不彰。

該會在成立宣言〈台灣文化協會趣意書〉表示:「組織台灣文化協會,謀台灣文化之向上」,章程規定「以助長台灣文化為目的」;另以《台灣民報》作為機關報,辦理演講、讀報社、演劇和影片播放等。

只是,謀台灣文化之向上,並沒有將台灣的主體意識張揚,因為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初,是一個資產階級與知識份子為主,所組成的「民族主義」文化啟蒙團體,成員以醫師、地主、公學校畢業生、留學回國的學生、農民、工人、商人、律師、士紳等。

「民族主義」是哪一個民族!文化協會是將台灣放在世界殖民歷史來看待,並將殖民統治與抗日視為世界殖民地反抗運動的一環。換言之,透過政治運動的訴求大於文化啟蒙的意義。十餘年的文化協會,波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只能類似台灣二戰後的黨外運動,與文化運動似乎無涉。當然從泛文化的定義而言也是一場社會文化運動,在此不另贅述。

因此,導致文協成立以來,是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統一戰線,隨著留學日本、中國的學生大量增加,這些留學生在海外接受當時世界社會主義思想潮流並帶回台灣,對文協產生了很大影響,使文協在民族主義之外,又添增了社會主義的色彩,為此埋下了左右分裂的局勢,也開啟文協瓦解、解散的遠因。

文協中重要幹部連溫卿屬山川均主義;王敏川屬福本主義、蔣渭水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影響最大。放在今天台灣政治環境的時空背景加以解讀,等於只是共產黨派與親中國民黨派之分而已,並無涉台灣獨立自主的思想啟蒙。

因為這些極左相關幹部如翁澤生、蔡孝乾等都是中共黨員。左派勢力一直希望文協能對社會運動提供更直接的支援,甚至成立政黨爭取權益。雖然林獻堂、蔡培火等右派仍希望維持文協創會會旨所提倡的以「文化活動為主」?但是雙方的衝突到了1926年已勢同水火,各項運動路線的論述,將雙方的衝突推向分裂。

檢視這一段十餘年的「文化協會」,真正留給台灣的不是台灣文化主體意識的建構,更不是台灣文化精神、藝術創作的啟蒙運動。勉強可說是一場透過「文化的覺醒」,以政治運動為手段的政黨治政的濫觴。

1956年,黨外民主獨立運動先驅蘇東啟 維基共享

換言之,日治時期「文化的覺醒」,留給二戰後台灣人對抗中國國民黨的壓榨、屠殺的抗暴運動,取得了精神上的延續與支持;但另一方面,也給予「政黨政治」找到合理的理由,成為民進黨進入中華民國體制,自我「合理化存在」的正當性!

更諷刺的是,蔣渭水的「文化協會」另組「台灣民眾黨」,卻成為柯文哲假借、轉移、奪取台灣意識的詐騙手段,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時空變異,與日治時代彷彿歷史重演?

因此,真正以台灣文化去建構台灣主體意識、文化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在台灣還沒有發生過!?然而,精神文化是人類歷史的傳承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凝聚台灣人成為國家的必備條件。

期待屬於台灣文藝復興運動真正的來臨!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陳慶坤
陳慶坤
藝術工作者。 學術專長:藝術理論、彩墨畫創作 學 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 著作: 2023 《福爾摩沙風中山水奇緣-台灣繪畫的理念與實踐》 2022 《福爾摩沙陌生文明的近距離接觸》 2019 《思想被宰制的福爾摩沙》 2018 《彩墨畫的理論與創作》 2014 《六朝自然山水觀的環境美學》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