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在當前金融市場表面繁榮的背後,美國經濟正顯現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性。儘管標普500指數曾一度創下歷史新高,但這表象之下卻隱藏著結構性裂痕。從高估值資產到動搖的勞動市場,從關稅衝擊到消費者信心下滑,多重風險因素正交織成一張複雜的危機網,威脅著美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市場泡沫與經濟現實的背離
當前美國股市的估值水平已達歷史性高位,引發了對資產泡沫的深切擔憂。被譽為「股神」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推崇的巴菲特指標(即美國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在2025年8月達到驚人的210%,這不僅超過了2007年金融海嘯前的峰值,也遠高於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約145%的水平。
同樣令人擔憂的是周期調整本益比(CAPE比率,又稱席勒比率),該指標在2025年8月已升至38.6,是其154年歷史中的第二高點,僅次於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44.0。這些指標共同指向一個結論:華爾街的狂熱與主街的經濟現實之間存在嚴重脫節。
這種背離在企業層面尤為明顯,市場對少數科技巨頭(所謂的「七巨頭」)的過度依賴,將集中風險推高至數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歷史經驗表明,當估值指標達到如此極端水平,往往預示著市場可能出現重大調整。
勞動市場惡化與通膨壓力
美國勞動市場在2025年出現明顯惡化,全國失業率在8月份已升至4.3%,創下四年新高。非農就業人數在6月份出現明顯放緩,8月份僅新增約3.6萬人,遠低於經濟學家的預期。
這波裁員潮對年輕專業人士和初入職場的群體打擊尤其沉重。製造業、零售業和建築業等傳統上接納新人的行業已成「裁員重災區」。7月份製造業裁掉了約1.1萬個崗位,而零售業的裁員年增率則超過60%,顯示就業市場的基礎正在動搖。
與此同時,通膨壓力持續存在,遠未達聯準會設定的2%目標。2025年8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4.8%,而聯準會偏好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預估在年底將達3%。這種物價持續上漲的狀況,顯示通膨已變得更加頑固,回歸目標的道路將比預期更加漫長。
消費動能減弱與債務負擔
美國消費者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嚴峻的財務壓力,個人儲蓄率在2025年7月降至僅3.5%,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信用卡拖欠率在2025年第二季度攀升至3.1%,創下自2012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顯示家庭財務狀況正在惡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生貸款債務總額已突破1.8兆美元,而汽車貸款拖欠率在2025年8月達到4.7%。這些數字共同描繪出美國家庭債務負擔日益沉重的畫面。隨著就業市場放緩和實質工資成長停滯,消費這支傳統上驅動美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正面臨失速的風險。
零售銷售數據已開始反映這一趨勢,2025年7月零售銷售額月增僅0.5%,顯示消費動能明顯放緩。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25年8月跌至58.6,為2022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預示著未來消費支出可能進一步縮減。
地緣政治風險與政策不確定性
美中貿易緊張關係在2025年再度升溫,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的關稅平均稅率已達約30%,這導致美國進口物價在過去12個月內上漲約3.5%。對大陸貿易政策的持續不確定性,正迫使企業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布局,增加了營運成本和複雜度。
另一方面,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在2025年已突破35兆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約130%,這一數字引發了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深切憂慮。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到2030年,聯邦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可能進一步攀升至125%,創造歷史新高。
2025年適逢美國政治周期關鍵時刻,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8月升至125,接近歷史高點。稅收、監管和支出政策的前景不明,正促使企業推遲投資決策,2025年第二季度商業投資僅成長1.2%,較去年同期大幅放緩。
結語
美國經濟的韌性正面臨全面考驗,從過熱的資產市場到疲軟的勞動市場,從頑固的通膨壓力到沉重的債務負擔,這些脆弱領域相互關聯,形成了一個複雜的風險網絡。歷史經驗顯示,當多個脆弱點同時受到壓力時,經濟系統的抗衝擊能力將會大幅降低。
當前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折點,政策制定者必須在支持成長與控制風險之間找到微妙平衡。然而,隨著2025年經濟放緩的跡象日益明顯,留給決策者的時間和空間正在迅速縮小。未來幾個月的經濟數據與政策回應,將決定美國經濟是能夠實現軟著陸,還是會陷入更深的結構性困境。
※作者註:本文所提供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應自行評估相關風險,並尋求專業意見。作者對於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