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欄】緬甸內戰背後的稀土...

【專欄】緬甸內戰背後的稀土資源爭奪戰

Date:

 

文/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2025年緬甸北部戰火不歇,克欽獨立軍(KIA)與軍政府圍繞八莫的激烈攻防,早已不僅是內戰衝突,更演變為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核心戰場。中國作為全球稀土加工的主導者,過去十年間大量依賴來自緬甸的重稀土供應,尤其是關鍵元素如鏑(Dy)與鋱(Tb),這些元素是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與軍用裝備不可或缺的材料。如今戰火燃燒至克欽與撣邦交界的礦區,中國稀土帝國的「後方」遭到威脅,暴露出長期以來對單一高風險來源的依賴問題。

中國對緬甸稀土的布局向來結合地緣政治與經濟考量。一方面透過與緬甸軍政府的密切合作,穩定礦區控制權,另一方面也與撣邦的民兵組織如瓦邦聯合軍保持「務實聯繫」,協助開發新礦場。這一套平衡策略在KIA勢力崛起後陷入危機。2024年KIA奪下多處礦區,並南下威脅八莫,讓北京不得不介入內戰,不僅向KIA發出外交最後通牒,更釋出「封鎖出口」的經濟威脅手段,企圖迫使其停止進軍。

這場區域衝突的本質,其實是中國對全球稀土主導權的保衛戰。2023年緬甸供應中國逾五成稀土進口,2025年前五個月的出口量卻暴跌五成,引發市場恐慌。稀土價格大幅波動,鋱價一度飆升,日本、歐洲等地迅速啟動替代供應評估與回收機制。美國則透過與烏克蘭等資源國建立新協議,試圖分散風險。歐盟同步推動《關鍵原材料法案》,設定2030年自給目標,積極脫離中國依賴。稀土作為全球新能源與軍工產業的基礎材料,其「斷供風險」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遠超礦業本身。

值得關注的是,稀土供應的環境代價亦浮上檯面。中國與緬甸合作的開採方式多為化學浸洗法,成本低廉但對生態系統與居民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克欽與撣邦多地出現水源污染與罕見疾病爆發,當地社區早已怨聲載道,卻因武裝勢力與跨國利益交織,難以有效監督與制衡。這使得中國在追求資源安全的同時,也面臨道德與國際聲譽的雙重壓力。

從戰略角度觀察,北京對緬甸的干預目的,並非穩定全境,而是確保稀土供應鏈不中斷,從而維持全球技術與製造優勢。但這樣的「定點干預」策略,無法真正改變供應鏈的根本風險。KIA等反政府勢力已洞悉北京在稀土上的戰略焦慮,藉此反制、議價甚至操縱出口條件。換言之,中國稀土主導地位的地基,正面臨愈來愈多的不確定性與挑戰。

展望未來,中國勢必加快稀土來源多元化佈局,如擴大開採馬來西亞與寮國礦藏,同時強化海底稀有金屬開發計畫。國內政策方面,也需強化環境治理與加工技術升級,以減少對緬甸「低成本、高污染」模式的依賴。從全球格局來看,美日歐等國將持續強化本土加工、再利用與儲備體系,預期到2030年中國的稀土供應佔比可能降至50%以下,稀土市場從「單極壟斷」走向「多極競爭」的新階段。

對台灣而言,這場無聲戰爭具有高度戰略啟示。當前稀土進口高度依賴中國,若戰事升溫或中國主動限供,勢必衝擊電動車、半導體、國防等核心產業。台灣應效法日本,建立國家級稀土儲備與回收機制,並鼓勵研發稀土替代材料與少稀土技術,以降低戰略資源風險。

緬甸內戰與中國稀土博弈的交錯,顯示當代地緣衝突不再僅限於軍事層面,而是深刻牽動全球產業鏈與環境治理模式。稀土作為新世代產業的「工業維生素」,其戰略價值只會日益上升。誰能確保供應穩定、掌握綠色開採與回收技術,誰就能在這場地緣經濟新戰局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在緬甸的「稀土困局」,或許只是這場全球資源競逐戰的序章。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楊聰榮
楊聰榮
跨領域研究學者,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分別研習過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考察學習亞洲國家及歐洲的語言及文化,致力於發展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政策實踐,發展台灣人的新世界觀,從亞洲及歐洲各國的角度看台灣,再從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的角度看世界。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