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稀土供應成全球關注...

【專欄】稀土供應成全球關注焦點,美中經濟對抗進入原料戰階段

Date:

 

文/吳欣怡(社團法人台灣北社監事、北社財經組副召集人)

根據產業資料顯示,中國大陸雖擁有約48%的全球稀土儲量,卻占有69%的稀土礦產量,並掌控超過九成的精煉與加工能力,特別是重稀土與稀土磁鐵的產能幾乎集中於中國。這使得全球稀土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形成潛在風險。

稀土作為製造電動車、高效馬達、飛彈導航系統與高階晶片的關鍵材料,其流通狀況直接影響到全球產業穩定。當中國實施出口管制,尤其針對軍工用途的稀土產品時,將導致部分國家出現原料缺口。

美中雙方於2024年5月簽訂臨時性降低關稅的協議,原訂執行90天。然而,此協議未涵蓋與軍事有關的稀土出口議題。北京尚未針對用於戰鬥機與飛彈系統的釤磁鐵發放出口許可,成為雙方後續協議的潛在障礙。

在供應方面,歐洲與美國車廠已出現產能壓力。部分業者開始尋求替代礦源,例如與南非、澳洲等地礦業公司合作,以降低對中國原料的依賴。不過,替代產能多預估需至2027年後才可穩定供應,短期內仍難以緩解需求壓力。

為降低稀土供應風險,多國政府與企業正採取多元策略,包括:(1)開發海外新礦區,如澳洲、加拿大與非洲地區,提升自主開採比例。(2)推動國內精煉與磁鐵加工設施建設,強化中下游生產能力。(3)設立戰略儲備系統,參考能源儲備機制,對部分稀土品項進行預先儲放。

在此同時,美國對中國AI晶片採購管制並未鬆綁,中方亦未解除針對軍用稀土的出口限制。雙方仍處於技術與資源雙重競爭格局。若稀土供應瓶頸持續,可能進一步影響全球綠能設備、電動車與5G等產業的成長速度。供應緊張也可能推高價格,增加企業營運成本。

中長期而言,供應鏈重組將加速,稀土市場可能出現更多地區性合作與產業聯盟。歐美與亞洲部分國家將進一步強化「去中國依賴」的資源戰略,朝向區域分散化與技術自主化方向發展。稀土議題已由單一貿易糾紛轉化為跨部門、跨領域的國家戰略課題,對全球供應鏈、科技產業與安全政策均構成實質挑戰。台灣應該借鏡美中在關稅談判中累積的經驗,特別是從「原料戰」所帶來的實際影響中學習,作為未來政策規劃的重要參考。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