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遷成為主流議題的當下,各國政府、企業與國際組織似乎形成共識:只要嚴格控管溫室氣體排放,就能讓世界邁向脫碳與永續。然而,這一信念正面臨挑戰。本文根據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傑西卡·格林(Jessica Green)於11月7日刊登在《FOREIGN AFFAIRS》的分析,探討當前全球氣候政策的根本偏誤:為何「專注於排放」不僅無法真正使世界經濟脫碳,反而可能誤導決策、延誤轉型時機。
當前各國在減排上投入龐大資金與制度工程,但全球碳排放仍持續攀升。這不僅顯示氣候治理機制的失靈,更反映出一個被忽略的現實,全球經濟仍深度依賴化石燃料,排放的「末端治理」無法改變其結構性依附。
減排導向的錯誤邏輯
各國的氣候政策普遍以「排放量」為主要衡量標準,例如碳稅、碳交易與企業淨零承諾等。然而,這些工具多集中於「消除排放結果」,而非「改變排放根源」。企業可透過購買碳權或投資碳捕捉技術來達成合規,但實際能源結構與生產模式卻鮮少調整。
這種政策導向產生了「虛假脫碳」現象。許多跨國企業將高碳製程外移至發展中國家,或以碳中和憑證掩飾實際排放,導致全球總排放並未下降,只是分布重新洗牌。換言之,減排行動若未觸及產業供應鏈的核心,就只是數字上的進步,而非實質的能源轉型。
碳市場的制度困境
碳交易與碳稅制度原意在於以市場力量引導企業減排,但實際效果有限。碳價長期偏低,使企業缺乏轉型誘因;各國之間的政策標準差異,也造成碳洩漏與貿易扭曲。例如,歐盟雖設立碳邊境調整機制,但在執行層面仍充滿爭議,部分國家批評其形同「綠色保護主義」。
此外,碳抵換機制成為新的金融商品,催生龐大的交易與仲介市場。部分專家指出,這使減排政策從環境治理轉變為資本操作工具,甚至出現投機泡沫。碳市場的複雜化,不但未能降低總排放,反而分散政策焦點,使各國忽略推動產業轉型與技術創新的核心任務。
綠能的侷限與能源現實
許多政府寄望太陽能與風能能夠全面取代化石燃料,但現階段技術仍面臨間歇性供電與儲能瓶頸。部分國家為了穩定供應,不得不同時維持煤炭或天然氣發電,形成「雙軌依賴」現象。這種現象顯示,綠能雖有潛力,卻難在短期內支撐整體經濟活動。
更重要的是,綠能產業本身也依賴大量金屬與礦物,如鋰、鎳與稀土。這些資源多集中於少數地區,例如中國大陸在全球關鍵材料供應中占據主導地位。過度依賴綠能技術供應鏈,可能使各國在減碳過程中形成新的地緣經濟依附,削弱能源自主性。
被忽略的產業結構轉型
真正的脫碳不僅是能源問題,更是經濟結構與政治選擇的問題。當前全球的成長模式仍以高耗能製造、長距離運輸與過度消費為核心,這使得任何技術性減排都難以抵銷結構性碳需求。若沒有改變生產與消費的根本邏輯,所謂的「綠色轉型」只是延續舊有模式的包裝。
例如,電動車雖能降低行駛時的排放,但其電池生產與回收過程高耗能且污染嚴重。若能源仍以煤炭或天然氣為主,即使全國改用電動車,也難達到真正脫碳。這些現象提醒政策制定者:技術不是萬靈丹,唯有同時改變能源結構、消費習慣與產業模式,才能形成可持續的低碳經濟。
全球治理的失衡與政治現實
氣候行動需要跨國合作,但目前的國際體系卻顯示高度碎片化。發展中國家普遍批評先進國家未履行氣候融資承諾,也未在技術轉移上展現誠意。另一方面,美國與歐洲雖積極推動綠色補貼與產業政策,但多以本國經濟利益為優先考量。
這種不對稱的政策使全球氣候治理陷入信任危機。南方國家要求氣候正義,北方國家則強調市場規則,雙方在能源、貿易與資金議題上難以達成共識。最終,氣候談判往往流於象徵性宣示,而非實質行動。這也說明,若全球政治結構不改變,任何技術或市場手段都難以突破結構性制約。
台灣的戰略啟示
對台灣而言,全球能源轉型的爭論不僅是環保議題,更關乎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若能源政策過度集中於「減排指標」或「再生能源比例」,而忽略供電穩定、成本效率與戰略自主,可能會重蹈歐洲在能源危機中的錯誤。當年歐洲多國為了減碳,過早放棄核能與化石燃料,結果在地緣政治衝突中反而陷入能源依賴的困境。
台灣的情況更為脆弱。作為海島經濟體,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達九成以上,任何能源價格波動或供應中斷,都可能對經濟造成連鎖衝擊。若再以「零碳口號」為主導方向,忽略產業鏈的現實需求,將使台灣在全球製造競爭中失去成本優勢。
因此,台灣在推動能源轉型時,應避免陷入「以排放為中心」的單一思維,而應回到更全面的「碳效率與能源安全」視角。政府可考慮重新檢視核能在基載電力中的角色,並評估如何在保障環境永續的前提下,讓核能、綠能與天然氣形成穩定互補的能源結構。唯有以務實態度平衡減碳目標與供電韌性,台灣才能在全球去碳化的浪潮中維持戰略自主與經濟競爭力。
結語
當全球仍將「排放」視為唯一的氣候戰場時,真正的能源轉型已被延後。脫碳的核心並非在於管制碳,而是改變經濟對碳的依賴。唯有重新審視能源結構、產業模式與政治體系,人類才能從制度與結構層面實現真正的綠色轉型。
世界需要的不只是「少排放的經濟」,而是一個「不再以排放為代價的經濟」。在這場結構性革命中,誰能率先看清排放迷霧之外的真相,誰就能掌握未來的能源秩序與經濟主導權。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