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欄】中國房市震盪衝擊政...

【專欄】中國房市震盪衝擊政經結構,重蹈日本「失落30年」覆轍?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泡沫的破滅與日本化危機

資產泡沫往往在破裂之前難以被普遍察覺。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資產泡沫如此,當前的中國房地產泡沫亦是如此。多數專家曾堅信房市尚未泡沫化,並以14億人口的剛性需求為由反駁。然而,自2021年大型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集團發生債務違約以來,房市泡沫崩潰的現實才被普遍接受。2025年8月25日,恆大集團被裁定從港交所下市,結束約16年的上市之路,標誌著泡沫崩潰後續處理的進一步深化。

泡沫崩潰的直接起因是長達3年的新冠疫情導致內需急遽萎縮。疫情前,房市已過熱,最高領導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說法,促使國有銀行對開發商新增貸款趨於謹慎。隨後,青年失業率急劇上升,家庭轉向生活防衛,需求迅速萎縮,開發商庫存積壓。中國特有的預售屋制度,使得大量在建物件在完成前即開始執行房貸,導致爛尾樓激增,加深了崩潰的創傷。房地產不景氣的長期化,將使中國經濟陷入負面循環,並面臨通貨緊縮壓力,使中國經濟日本化(Japanification)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且影響的嚴重性可能超越日本。

制度性缺陷與泡沫的生成

中國房地產泡沫的過度膨脹,根源於其特殊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導向。政府將都市再開發與房地產開發定位為拉動經濟成長的引擎。儘管中國實行土地公有制,但在改革開放後,透過定期借地權的允許,土地使用權得以有償轉讓。

然而,這種制度設計與政策定位導致了系統性的缺陷。地方政府藉由控制土地供給量來進行哄抬地價,迫使開發商高價競標土地。開發商則將高昂的土地成本轉嫁到房價上,加上向地方政府幹部行賄與利益輸送,最終導致房價異常飆升。地方政府將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視為財源,在缺乏民眾監督(Governance)下,將土地財政所得視為免費午餐(Free Lunch)。這種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的共謀,以及缺乏透明度的土地招標程序,成為泡沫膨脹的制度性基礎。

此外,定期借地權(住宅70年)本身也是一顆定時炸彈。購房者實際取得的借地權年限往往不足70年,理論上,房產價格應隨剩餘年限減少而折價,但中國購房者普遍未充分考慮此風險。更重要的是,土地公有制與人民有償購買土地使用權之間的邏輯矛盾,使得房地產問題不單是經濟問題,更是牽動土地制度與政治系統的深刻問題。

債務危機、金融風險與影子銀行

房地產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深遠,其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估計高達30%。房地產的崩潰,首先衝擊金融體系與地方財政。開發商與個人房貸的債務違約,預計將在銀行體系(主要為國有銀行)產生巨額不良債權(NPL)。

地方政府透過設立「融資平台」等投資公司,以政府擔保向國有銀行借貸,累積巨額債務。一旦土地財政崩潰,地方政府將面臨債務危機,可能影響所轄的社會保障基金。

在房地產開發的融資中,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扮演了重要角色。當中央銀行(即人民銀行)實行緊縮政策時,影子銀行,特別是透過銀行窗口銷售的高利率理財產品,便會盛行。這些產品的資金流向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雖然政府已加強監管,但影子銀行體系規模依然龐大,一旦房市崩潰,理財產品的違約將進一步衝擊金融市場。

李克強任職總理期間(2013-2023年)曾倡議脫槓桿與結構轉型的「李克強經濟學」。然而,由於權力過度集中,這些政策理念未能充分實施。在經濟成長放緩後,政府不得不重新刺激房地產開發來維持成長,導致泡沫崩潰成為致命傷。

社會結構衝擊與青年絕望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與社會結構問題疊加,對年輕一代造成深遠影響。青年失業率飆升是當前面臨的嚴峻問題。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6月青年(16至24歲)失業率高達21.3%,更有研究者推算實際失業率可能更高。

高房價與婚姻生育問題緊密相關。在中國,擁有房產常被視為結婚的必要條件,導致年輕人購房多需父母資助頭期款。高昂的育兒成本與房價,共同導致生育率急劇下降,加劇了少子高齡化,反過來抑制了房地產需求。

面對嚴峻的現實,年輕世代感到前景絕望。社會階層固化,特權階級的優勢加劇了不平等。這種社會落差催生了年輕人不願奮鬥的「躺平」心態。年輕夫妻在面臨公權力威脅時,以「我們是家族的最後一代」回應,反映了社會的深層不安與絕望。

泡沫後續:金融危機與長期低成長

房地產泡沫的崩潰必然會傳導至金融系統,引發金融危機。然而,中國發生全國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並不高。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對資訊的嚴格管控,能夠有效阻止局部性的銀行擠兌(Bankrun)資訊擴散,使其難以演變為全國性危機。政府可以透過武力與情報統制來壓制抗議活動,例如逮捕抗議群體的領導者,將危機限制在局部範圍。

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包括美中衝突與供應鏈重組的外部壓力。若經濟持續低迷,可能經歷失落的二、三十年。政府強調的內循環策略,難以彌補出口市場萎縮帶來的損失。

總體而言,中國房地產泡沫崩潰是政策的失敗所致,且處理上缺乏透明度與公平性,只會加劇社會不公,並考驗現有政治體制的統治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5到10年,中國經濟很可能在中低速成長的環境中徘徊,這段時期將為中國社會提供一個反思與調整的機會。對於全球經濟,特別是與中國市場高度連動的經濟體(例如日本、台灣),應加強風險管理,制定與中國共存的策略,以應對中國市場萎縮和需求不振的壓力。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