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2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會談以破裂告終。這場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會談,原本被視為緩解烏克蘭危機的關鍵機會,卻因雙方在軍事援助和安全承諾上的分歧未能達成共識。緊接著,3月3日,川普宣布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這一決定立即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的這一舉動,不僅讓烏克蘭陷入更深的困境,也讓歐洲國家面臨是否挺身而出的艱難抉擇。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烏克蘭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其軍事和經濟援助對烏克蘭抵禦俄羅斯侵略至關重要。然而,隨著美國國內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對外政策的調整,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似乎正在減弱。這一轉變讓歐洲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角色。本文將探討在美國可能背棄烏克蘭的背景下,歐洲是否能夠填補這一空缺,並分析歐洲在歷史責任、經濟能力、軍事準備以及政治意願等方面的挑戰與機遇。
歐洲的歷史責任與現實考量
歐洲與烏克蘭的關係源遠流長,地理上的鄰近性使得烏克蘭的穩定對歐洲安全至關重要。歷史上,烏克蘭多次成為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地帶,其地緣政治價值不言而喻。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干預加劇,歐洲國家對於支持烏克蘭的立場也越發明確。
根據GZERO Media的分析,歐洲國家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角色不僅是出於對鄰國的同情,更是基於自身安全的考量。例如,德國和法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積極參與,顯示了歐洲大國對於區域穩定的重視。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曾多次強調,烏克蘭的安全與歐洲的安全密不可分,這一表態反映了歐洲領導人對於烏克蘭危機的深刻認識。

然而,歐洲在支持烏克蘭方面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首先,歐洲國家需要平衡國內經濟壓力與對外援助的需求。近年來,歐洲經濟成長放緩,通膨壓力上升,這使得一些國家在提供大規模援助時顯得猶豫不決。其次,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內部共識並不完全一致。例如,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曾多次表達對俄羅斯的同情,這與其他歐洲國家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經濟與軍事的雙重挑戰
歐洲在支持烏克蘭方面面臨著經濟和軍事的雙重挑戰。經濟上,歐洲國家需要應對國內的經濟困境,同時還要承擔對烏克蘭的大規模援助。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歐盟經濟成長率僅為0.8%,這使得許多國家在財政支出上更加謹慎。儘管如此,歐盟仍於2024年底通過了一項價值500億歐元的對烏克蘭援助計劃,顯示了歐洲在經濟壓力下的決心。
軍事上,歐洲的防禦能力長期依賴美國,自身軍事力量的提升需要時間和資金。GZERO Media的報告指出,歐洲國家在軍事援助烏克蘭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例如提供武器裝備和訓練支持。然而,這些努力與美國的援助規模相比仍有差距。例如,美國在2023年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2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而歐洲國家的總和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
為了彌補這一差距,歐洲國家正在加快軍事現代化的步伐。例如,德國宣布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2%,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大幅增加軍事開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呼籲建立一支「歐洲軍隊」,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這些舉措顯示了歐洲在軍事上的雄心,但其成效仍需時間檢驗。
馬克宏的「警醒演講」:歐洲自主性的呼籲
在美國可能撤援烏克蘭的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期發表了一場針對歐洲的「警醒演講」,呼籲歐洲國家加強自主性,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馬克宏強調,歐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烏克蘭戰爭、能源危機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化。他警告,如果歐洲不能迅速行動並加強自身的防禦能力和經濟獨立性,將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失去影響力。

馬克宏的演講直指歐洲長期以來在安全和防禦上對美國的依賴。他指出,美國的政策重心正在轉向亞太地區,這使得歐洲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戰略定位。他呼籲歐盟成員國加強軍事合作,推動共同防禦計劃,並在能源和科技領域實現更大的自主性。
這一呼籲得到了部分歐洲國家的響應,但也面臨著內部分歧。例如,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對加強軍事合作表示支持,認為這是應對俄羅斯威脅的必要之舉。然而,一些國家如匈牙利和意大利則對這一提議持保留態度,擔心這會加劇歐洲內部的分裂。
政治意願與公眾支持
歐洲國家在支持烏克蘭問題上的政治意願和公眾支持也是關鍵因素。不同國家對於烏克蘭危機的看法和反應存在差異,這影響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行動能力。
根據GZERO Media的數據,雖然大多數歐洲國家公眾支持對烏克蘭的援助,但對於援助的具體形式和規模存在分歧。例如,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公眾對烏克蘭的支持率超過70%,這些國家認為烏克蘭的安危直接關係到自身的安全。然而,在意大利和希臘等國,公眾對援助烏克蘭的支持率僅為50%左右,部分民眾認為歐洲應該優先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
此外,歐洲領導人在推動對烏克蘭政策時,還需要考慮國內的政治動態。例如,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袖瑪琳.雷朋(Marine Le Pen)曾多次批評對烏克蘭的援助,認為這會加重法國的財政負擔。這種政治分歧使得歐洲在對烏克蘭問題上難以形成完全一致的立場。
結語
總之,當美國可能背棄烏克蘭時,歐洲是否能夠挺身而出,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歐洲需要在歷史責任、經濟能力、軍事準備以及政治意願之間找到平衡點。儘管歐洲在支持烏克蘭方面面臨諸多挑戰,但其在區域穩定和安全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歐洲國家已經在經濟和軍事上做出了一些努力,但要完全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仍需進一步加強內部的協調與合作。馬克宏的「警醒演講」為歐洲敲響了警鐘,提醒歐洲國家必須加快自主性的建設,以應對未來的國際挑戰。只有這樣,歐洲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確保區域乃至全球的穩定與安全。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