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AI 世代虛擬貨幣資安震撼:當加密世...

虛擬貨幣資安震撼:當加密世界撞上台灣教育迷思|去中心化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Date:

近期台灣發生一起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的資安事件,駭客透過技術漏洞竊走該平台熱錢包中價值數億台幣的虛擬資產。這起事件凸顯了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缺乏嚴格監管的特性對台灣社會所帶來的震撼——長期習慣由權威決策、追求「標準答案」的環境,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去中心化金融 vs. 權威依賴文化

上述資安事件帶出的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揭露出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台灣社會文化結構的張力。在無中心管理的加密世界裡,沒有傳統金融體系中政府或銀行做後盾,投資人的保障仰賴的是區塊鏈程式碼和項目方自律。但台灣社會長期崇尚權威、依賴由上而下的指引,從小習慣聽從師長與標準答案。這種文化在高度自主的DeFi環境中反而成為弱點:當市場沒有「標準答案」時,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行判斷並為決策承擔責任。本次事件中,交易所延遲公開資訊的作法也反映出,在監管真空下投資大眾缺乏質疑的聲音,一旦迷信傳統權威可以保護我們周全的觀念被打破,投資人將無所適從。去中心化金融強調的是個體責任與信任分散,這與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權威依賴形成強烈對比。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金管會的管理架構下,目前的登記合規的交易所都已經被納入反洗錢名單管理,並採行多項保障措施:包括用戶存入的新台幣必須由第三方銀行信託專戶保管,虛擬貨幣資產也需每日向金管會回報狀況。根據官方說明,此次駭客入侵所影響的是交易所的自營熱錢包,與一般用戶的個人資產並無直接關係。這樣的制度設計,正是為了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以減低民眾的不安全感。

大學生與社會大眾的金融、媒體素養困境

這起事件也凸顯台灣整體金融教育與媒體識讀能力的不足。根據一項對大專院校學生的金融素養調查,僅約7%的台灣大學生有過加密貨幣投資經驗,且超過七成的大學生表示學校課程對現實財務問題的幫助「很低或極低」。換言之,現行教育並未教會年輕人如何在真實世界進行財務判斷,間接導致當2022年加密貨幣市場連環爆雷時,台灣年輕族群成為受害重災區。從某穩定幣崩盤到某大型交易所倒閉,許多年輕投資人因欠缺基本的懷疑精神與知識判斷,一再踩入同樣的陷阱。

更深層的隱憂在於,教育與文化體質的問題不僅帶來投資風險,也可能拖累台灣在AI與新興科技時代的創新發展。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浪潮下,社會亟需大量具備創意思維、勇於冒險嘗試的新創人才。然而,台灣社會長期存在「趨穩避險」的文化:從小鼓勵追求鐵飯碗式的穩定職涯、迴避不必要的風險。年輕世代傾向追求穩定工作,不願投入高度變動性的創新事業,顯示出整體創業精神的匱乏。這種思維在過去代工製造為主的經濟模式下或許行得通,但面對瞬息萬變的AI及數位創新領域,過度保守反而成為絆腳石。

國際虛擬貨幣接受度的對比

台灣在虛擬資產領域的發展遲滯,透過國際比較更顯突出。從民眾接受度來看,全球加密貨幣的滲透率正在攀升。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全球約有5.6億人持有加密貨幣,約佔世界人口的6.8%。然而台灣民眾對虛擬貨幣的接受度卻遠低於這一平均水準。相較之下,美國約有17%的人口持有虛擬貨幣,新加坡、巴西、澳洲等國的持有率也在兩成上下,越南更高達近25%。亞洲加密用戶數量最多的前十名國家中有七個是新興經濟體,當地民眾將加密資產視為對抗通膨與貨幣貶值的避險工具。反觀台灣,因通膨相對溫和、民眾對新興資產類別的興趣和信心明顯不足,虛擬貨幣持有比例明顯落後許多國家。

世界各國對於虛擬貨幣的普及率
世界各國對於虛擬貨幣的普及率

根據資料顯示,台灣民眾對虛幣的接受度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相較之下,美國約有17%的人口持有虛擬貨幣,新加坡、巴西、澳洲等多國的持有率也都在兩成上下,甚至越南高達近25%。亞洲前十加密人口最多的國家中,有七個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民眾將加密資產作為對抗通膨、貨幣貶值的避險工具。反觀台灣,通膨雖相對溫和,但民眾對這種新興資產類別的興趣和信心明顯不足

除了政策與市場面的硬實力,「教育滲透率」也是衡量各國加密接受度的重要軟指標之一。許多金融教育較先進的國家,已將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知識逐步納入大眾課程或培訓體系。例如,美國許多頂尖大學開設了區塊鏈相關課程,甚至讓高中生都有機會參與相關研習;日本、南韓政府也主導推出加密資產風險宣導,提醒國民理性投資。然而台灣在這方面明顯落後。前述針對大專生的調查已反映出學校對新興金融知識的教育幾乎是空白。整體而言,正式教育體系沒有跟上時代腳步,政府單位對投資教育的投入也不足,錯失了在加密科技浪潮中提升全民素養的契機。這使得台灣民眾在面對瞬息萬變的數位金融環境時,準備明顯不足,信心也相對薄弱。

在AI與科技持續創新的時代,個人思考能力更應加強。圖:曾志雄透過AI創作

理性反思與未來出路

綜上所述,接連發生的虛擬貨幣資安風波與詐騙案件,既是對台灣投資環境的警訊,也是對教育與文化結構的一記當頭棒喝。在高度去中心化的數位財富新紀元,我們不能再迷信傳統權威能保我們周全,每個人都需要提升自我判斷和承擔風險的能力。為了降低虛擬資產所帶來的衝擊與風險,台灣勢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同步改變:

●教育革新,培養批判思考:從學校教育開始,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辨和問題解決能力,鼓勵發問與懷疑精神。將理財知識與新興科技(如加密貨幣、區塊鏈)納入課程內容,縮短書本知識與現實應用的落差,培養下一代面對金融創新時的基本判斷力。

●強化媒體識讀與數位素養:在社群媒體資訊氾濫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具備辨別資訊真偽的能力。政府和民間應積極推廣數位素養教育,揭露常見的加密詐騙手法,提高大眾對網路投資資訊的警覺心。少一些盲從轉發,多一分求證思考,才能築起抵禦謠言與詐騙的防火牆。

●監管與創新並進:政府應汲取國際經驗,儘速建立完善的加密貨幣監管體系。在保障投資人權益和市場透明的同時,給予合法業者明確指引與空間,讓創新得以發展壯大。有了適度的制度信任作後盾,民眾才敢正向看待新科技,市場也較不會被黑心集團所劫持。

●營造勇於創新的創業環境:社會風氣需轉型,從崇尚安穩轉為尊重創新與冒險精神。這不僅關乎虛擬貨幣投資,也是面對AI時代各種顛覆性技術所必需的態度調整。政府可以提供年輕創業者更多資源與容錯空間,產官學界共同營造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創業文化。唯有更多人願意走出舒適圈投入創新產業,台灣才能孕育出下一個時代的世界級企業。

當然,新興科技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與挑戰,任何創新走向成熟都必經試錯的陣痛期。我們應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虛擬資產產業的起伏。聰明的投資者與觀察者,應具備區分個別事件與長期趨勢的能力,不因單一事件就全盤否定整個產業的潛力。事實上,經歷此次資安事件後,相關業者已在主管機關的監督架構下持續強化內部控管與風險管理,展現出願意在法規規範中精進的企業韌性。對於願意接受監管、持續提升透明度的金融創新業者,我們應給予肯定與支持——這也是建構健全新興金融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

虛擬貨幣交易所唯一推薦:幣託 BitoPro 交易所
透過推薦連結完成註冊與 Lv.2 實名認證,新戶享 60 天交易手續費 20% 獎勵。

▶電子媒體專屬推薦碼:CHEN1
▶電子媒體推薦註冊連結:https://bit.ly/BitoProMedia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曾 志雄
曾 志雄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博士、傑飛特科技總經理、銳傳媒副社長、台灣人工智慧暨區塊鍊應用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