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文〉台灣獨立對中國利多...

〈專文〉台灣獨立對中國利多

Date:

 

文/曾逸群(美國德州)

-Practically speaking,Independent Taiwan will benefit China Tremendously –

最近 APEC 之後,除了“川習100分(鐘)”的寒暄,新聞就圍繞著黃仁勳去吃Chi-Mac (韓式的炸雞和啤酒(麥酒))。但在黃大談 “AI 共榮圈”的新聞之後,新聞轉到韓國總統李在明要訪中。這些事件加起來,尤其是從AI全球化這點看來,中國從民族主義的角度,死咬著“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論調,一方面,在台灣政府,不論哪個黨執政,幾十年來由“畏懼”,逐漸進化到“不嬲你”的階段。民調顯示台灣的居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2.7 到6.4,還有翁曉玲,區桂芬,和鄭麗文。所以習近平要拿台灣,就只剩下難以執行的“武統”一個選項。

但實際狀況真的是這樣嗎?中國除了“拿下”台灣,怎麼做才是對他們在經貿和國際關係上可以利多?

我在 2001 開始有機會進中國。一開始是新奇好玩,介於原始和進步的混合。後來 2004-2007 派駐在北京,讓我感受到即使是“同文同種”,兩岸分隔55年,除了真的“一國兩制”,在思想上和行為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最大的震撼,就是,用“中國社會價值觀”去看世界,從這角度要和世界打交道,想要“悶聲發大財”,我就覺得風險非常高。 我一方面從自身的經驗,學習了解他們的“話術”,工業發展以及在商務上,各省地市“官倒黑闇”的操作,以及台商在事業上和生活上“淪陷”的緣由。

後來中國推動“中國製造2025”,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投資,於是透過“千人計劃”網羅“海歸(海龜)”,同時提供廠房土地和申辦和政府相關業務的“綠色通道”,中央還不時推出各種優惠的投資方案,以及吸引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旅遊和居留簡易措施。在2005-2015 這十年間,你如果要在中國投資,真的會有踩在滿地都是錢的感覺。

後來自己開了顧問公司,除了協助一個主要中國產業客戶進軍國際,也有其他中國企業和信產部(現在工信部的前身)轄下部門的朋友,蹭我客戶的關係,想從我這裏學習如何“涉外談判”。我們也透過微信圈和每次在中國或國外開會時,共同探討怎麼讓中國加速國際化。幾年下來,中國在ICT上,立刻變成第一個“世界工廠”,其他產業也欣欣向榮,許多人賺得“盆滿缽滿”。

但後來在5G通訊上,我原本替客戶擬定的“If you cannot beat them, join them and be part of them.” 的策略,被客戶比較激進的“領導”打槍,認為“我就是牛,為什麼不能在國際上大聲說?” 然後處處標榜他們的專利如何了得,幾年下來“彎道超車”的努力,已經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和 Nokia, Ericsson, Qualcomm, Cisco 等公司“並駕齊驅”,一副老毛當年在天安門高喊“中國人站起來了!” 那種架勢。 和我接觸的高管當時也覺得期期不可,認為還太早就 jump the gun。 結果這做法引發了業界的反噬,在2010左右,開始有耳語關於網路設備有backdoors會將個資和網路訊息傳到中國,接著美國推動一個“clean network”的運動,基本上聯合歐洲,將中國生產的資通ICT和相關設備封鎖。

回到原題,如果中國延續2005開始的思維,先和世界做朋友,那麼今天中國的局面和大家對中國的觀感,應該會有很大的不同。現在如果想要改變,第一步先讓台灣成一個獨立的國家,以台商當年那種精神,台灣可以對中國涉外和國際形象有很大的幫助(以後細講)。

不過,如果中國要這麼做,有一個國家應該會全力反對。

新加坡!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