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錫惠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濫用權力。」因此,若立法、行政、司法集中於同一人或同一政黨手中,必然走向專制。
民主制度設計的核心,不是效率,而是制衡。國會必須監督行政,法院要糾正行政與立法的違法行為,行政則負責執行,而非凌駕一切。唯有如此,權力才不致墮落。
《三國演義》卷首詞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雄成敗終將付諸歷史評價。
今日回望柯文哲案,正可與馬英九、郝龍斌的司法爭議案並置比較,檢視台灣司法與政治文化的結構問題。
馬案的纏訟
馬英九曾捲入政治獻金、三中案與特別費,核心爭點是是否濫用公費、圖利特定財團。特別費案最終判無罪,三中案至今仍纏訟多年。支持者視為政治追殺,批評者則認為「權貴脫罪」。
郝案的 BOT 陰影
郝龍斌任內因大型 BOT 案(大巨蛋、美河市、松菸)被質疑圖利財團。司法最後因證據不足不了了之,卻留下「財團市府」的社會印象。此案凸顯公共建設審查透明不足,讓市政與財團關係蒙上陰影。
柯案的象徵震盪
柯文哲以「打弊案」起家,如今卻捲入政治獻金疑雲。北檢以 USB、「1500」等疑點偵辦,卻遭法院駁回羈押,證據仍待補強。支持者視為政治追殺,批評者則認為「反貪神話崩塌」。這不只挑戰他的清廉形象,也再次測試司法能否堅守證據本位。
結構啟示
三案共同揭示制度缺陷:
政治金流透明不足──獻金即時公開制度仍付之闕如。
BOT 與特別費黑箱──公共資源分配缺乏透明規則。
檢察官問責不足──辦案失衡時缺乏外部制衡。
當這些結構問題未解決,再多政治人物的更替,都只是歷史的「浪花」。唯有推動政治獻金數位即時公開、重大標案全面透明化、檢察官制度改革,才能重建司法信任。
否則,青山依舊在,司法風暴卻仍將不斷循環。
民主的價值,不在於誰被調查或誰無罪,而在於制度能否讓人民相信正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