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從香格里拉到台灣:...

【專欄】從香格里拉到台灣:評析赫格賽斯演說與美國國防戰略的重大轉型

Date:

 

文/黃澎孝(印太戰略顧問)

自2002年起,由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主辦,每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已經成為美中兩國向印太區域國家展示影響力的重要平台,也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得以觀察美中兩大強權戰略互動的窗口。


「香格里拉對話」開辦以來首位在開幕式上發表主題演講的歐洲國家元首,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警告美國及眾多印太國家:「如果我們認為可以允許俄羅斯奪取烏克蘭部分領土,不受任何限制、任何約束或任何全球秩序的反對…台灣會發生什麼事?」圖/擷自shangri-la dialogue 2025 網頁

但是,今年「香會」眾所矚目的焦點卻是新任美國國防部長赫格賽斯Pete Hegseth 的演說,希望能從中捕捉到對於「川普2.0」進行中的國防戰略轉型的完整認知。

赫格賽斯成功闡釋川普主義下的美國戰略思想

無可諱言的,無論美國國會或與論界,對於赫格賽斯
是否適格出任國防部長是充滿爭議的。他的唯一優勢,在於對『川普主義(Trumpism)』堅定不移的忠誠,早在『川普1.0』時代,他便以福斯新聞評論員身分力挺『美國優先』政策,並強烈批判五角大廈的菁英文化與長年介入無限戰爭的戰略偏執。因此,他才獲得川普的青睞與破格任命。

因此,赫格賽斯常被譏為『總統化的國防部長』(presidentialized Secretary of Defense)。

因此,赫格賽斯可被視為川普的『傳聲筒』,而且,作為電視評論主持人出身的赫格賽斯,也充份發揮他的傳播專業,在六月一日的香格里拉大會上,發表一場堪稱文情並茂的演說,非常成功的闡釋了川普主義下美國戰略思想的轉型。

他的演說內容一如制式的「軍事報告」,可以區分爲:「我軍」、「友軍」、「敵軍」和「未來規劃」四大區塊。

對「我軍」部份

赫格賽斯以親率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和印太戰區司令共同與會,說明美國對印太地區安全的重視。

點明美軍當前在印太的三個目標:
1.重振戰士精神、
to revive the spirit of soldiers,
2.重建軍隊、
Rebuild the army,
3.重塑威懾力量Reshape the deterrence

赫格賽斯乘機「宣傳」:川普總統將增加13%的國防預算,準備投入超過1兆美元,以更新隱形轟炸機、無人機、潛艇、驅逐艦⋯⋯。

赫格賽斯也說明了「美國優先」的國防戰略優先順序。因此美軍要優先巡邏自己的邊境,強化邊境與西半球前沿部署。

對「友軍」部份

赫格賽斯不具名闡述著川普總統和JD范斯副總統對盟友的「嚴厲關愛」論。

他強調,美方與全球盟友積極互動,致力於強化對方能力。必要時也會給予『嚴厲的關愛』——但那仍是愛。(sometimes with tough love, but love nonetheless.)

他以美國正在推動的「歐洲盟友國防自主」為例,在美國「嚴厲關愛」下,歐洲盟友們已經開始行動了。

但是,赫格賽斯宣示:「川普2.0」的美國對待印太盟友則以現實主義為基礎,不再以意識形態或「理念」說教。
(一如川普在中東般)
尊重主權國家的傳統和自主選擇。

但是,赫格賽斯也很「現實」地指出:基於地理上的必然,很多國家都想「同時跟中國做生意,跟美國談國防」。但他提醒印太各國要小心,中共正透過這種糾纏來增加他們的籌碼。「美國絕不能讓中國控制美國的盟友和夥伴。」意在強調美國作為區域秩序主導者的地位。

對「敵軍」部份

美國正在放棄 「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而改採「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

赫格賽斯直白表示,美國得正視印太地區面臨的威脅。並挑明直說:
美國沒有要挑釁中國,也不會主動挑起衝突。但,美國絕對不會被逼出這個關鍵地區,也不會讓我們的盟友受到壓迫和恐嚇。

赫格賽斯一針見血地挑明:中國的戰略企圖已明確表示「想要根本性地改變印太現況」,美國不能視而不見。

赫格賽斯非常明確的指出:美國正在密切關注中國的行動,他們每天都在騷擾台灣。

這印證了習近平對2027攻台準備的公開指令並非虛言。也印證了中國確實在準備要動用軍事力量改變印太地區平衡的戰略企圖。

赫格賽斯更唯恐不夠清晰的以「Let me be clear」的強調:「共產中國如果想要用武力攻克台灣,絕對會對印太地區造成災難性的結果。」
“any attempt by Communist China to conquer Taiwan by force would result in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Indo‑Pacific and the world.”

赫格賽斯更以前所未聞的直白言語表示:「不需要再粉飾太平了。中國帶來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甚至可能迫在眉睫。」” the threat China poses is real, and it could be imminent.”

赫格賽斯引用川普總統常講的古羅馬名言: “peace through strength”(以強大力量達致和平)強烈宣示:「我們會以堅強的威懾力作為護盾,和你們一起用實力維持和平。」如果「威懾失效,我們也準備好果斷地戰鬥並取得勝利。」”But if deterrence fails, and if called upon by my Commander  in Chief, we are prepared to do what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es best – fight and win — decisively.”
非常明確展示出美國應對中國挑戰時,美式牛仔的明快決鬥作風。

對「未來規劃」

赫格賽斯引用川普曾說的:“America First certainly does not mean America alone.”
強調美國跟盟友並肩作戰的傳統不變。但是赫格賽斯
強調他和川普總統都會堅持:美國盟友應該要在國防上盡更多心力。現在歐洲國家已經成為新榜樣。

北約國家已經承諾要花5%在國防預算上了,連德國都不例外。

赫格賽斯很直白的坦言:「畢竟威懾不是免費的,問問美國納稅人就知道了。」換言之,這需要每個國家都要努力投資才能達到效果。

赫格賽斯系統性闡述美軍強化印太佈署的三大方針:
1. 加強前沿部隊部署:包括菲律賓部署 NMESIS 對艦導彈系統與特戰協訓。
2. 協助盟友強化自衛能力:提供無人載具與產業支援。
3. 重建美國及盟國國防工業基礎:確保兵力及技術韌性。

這表示:美國希望讓各國成為有能力的合作夥伴,而不是依賴者,一起靠實力達成和平。

為了表示美國並非空口白話,赫格賽斯具體舉例:
🔺美國首度將移動反艦飛彈系統部署到菲律賓;
🔺美國升級駐日美軍總部;
🔺美國即將首次在澳洲進行中程實彈測試。

最後,赫格賽斯不具名的引用古羅馬軍事學者普布利烏斯·弗拉維烏斯·維蓋提烏斯(Publius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的著作《論軍事》(Dē Rē Mīlitārī)的名句:
「想要和平的人,必先為戰爭做準備。」為結語。(those who long for peace must prepare for war)
拉丁原文:
Igitur qui desiderat pacem, praeparet bellum.

其實,任何拜讀過美國國防部所發佈的赫格賽斯演講全文的戰略專家們,應該會同意華盛頓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所說:「赫格賽斯針對中國施壓台灣及南海聲索國的言論,是歷任美國防長在香格里拉對話發表過最為強硬的一場演說。」

葛來儀認為:「最主要的訊息就是,川普希望透過實力達成和平,且美國認為升高這個地區的行動,可以確保川普任內不會發生中國動用武力的情形。」

♦️《香會演說》對比 《暫行國防戰略指引》♦️

事實上,若欲理解赫格賽斯演說的戰略邏輯與其背後的政策根據,我們不得不回溯至今年3月29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獨家披露的一份名為「暫時國防戰略指導」(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的美國國防部內部文件。

這份標記為 “secret/no foreign national”的美國國防部內部機密備忘錄共有9頁,是由赫格賽斯(Pete Hegseth )簽署,今年3月發送給美國國防部內部人員,同時也提交給國會國安相關的委員會。

該戰略指導正式將「阻止中國奪取台灣」列為美軍唯一必須優先處理的主戰情境(pacing scenario)。

圖/擷自shangri-la dialogue 2025 網頁

事實上,自冷戰結束後,美國面對的已不是單一超級對手(如蘇聯),而是多個地區衝突的潛在爆發點。因此,美國國防部在 1993 年克林頓政府國防戰略審查中,正式提出:美軍應保有同時打贏兩場「主要地區衝突」(Major Regional Contingencies, MRC)的能力,這成為 1990年代以後的美國國防建軍目標

但是,赫格賽斯這份戰略指引不僅顛覆了自冷戰以來「雙戰區同時應戰」「雙戰區同時應戰」(Two-War Strategy 或稱 Two Major Regional Contingencies, 2MRC)戰略,也為其在香格里拉對話中的強硬發言鋪墊了戰略思維基礎。

換言之,這也標誌著美國的國防戰略思維朝向「單一熱區聚焦於台灣」“The Department’s pacing scenario is a Chinese assault on Taiwan.”與「地緣風險外包」“The guidance calls for accepting elevated risk in other theaters.的重大轉型。

這種轉變也反映出美國戰略思想由『全球干預』模式逐步轉向『選擇性主戰』模式A strategic shift from global interventionism to selective primary-theater engagement.
將地緣戰略優先順序重新排列,並試圖以有限資源聚焦於最可能爆發衝突的戰場。

赫格賽斯的戰略指導特別之處,在於強化美國本土防禦之餘,明確將 「阻止中國武力奪取台灣」(denial defense of Taiwan)列為唯一必須優先考量的情境,乃是高於其他潛在危險的首要任務。

台灣的角色:從「戰略模糊」轉為「戰略核心」

綜上美國戰略思想轉型意謂著台灣從美國的戰略邊緣,升格為核心防衛地點(centerpiece of deterrence)。

台灣不再只是區域盟友,而是美國全球軍事霸權能否維持的試金石。

這場由赫格賽斯在香格里拉對話中所展現的戰略重塑,代表美國軍事戰略的一次「內收」與「集中」。它標誌著一種戰略現實主義的回歸,但也意謂著:「川普2.0」時代的美國,不再追求「世界警察」的虛名,以世界和平為己任,「管控所有戰區」,而是選擇哪一場戰爭才是真正攸關美國的國家安全?才會決定是否值得打到底。

換言之,爾後美國國防部在為大國戰爭規劃應急方案時,僅考慮和北京之間的衝突,至於俄羅斯的威脅則交給歐洲盟友應付。

結語

總而言之,美國戰略思想的轉變,可以赫格賽斯在其「暫時國防戰略指導」中一語道破:「中國是美國國防部唯一步步進逼的威脅(pacing threat),而阻止中國奪取台灣成為既成事實並同時保衛美國本土,則是國防部唯一步步緊逼的情勢(pacing scenario)」。

另一方面,台灣既已成為美國戰略重心,其自身的國防準備與區域戰略溝通能力,也將面臨新的國際挑戰。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