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哲明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不僅是藝術與建築跨界的對話實驗,也是我們理解「身體空間」的一場展覽,建築不再只是冰冷的結構體,而是承載恐懼、賦予療癒、承諾庇護的載體。
建築本質 從恐懼出發
在展覽中,建築被視為「恐懼與療癒的交織體」,策展人阮慶岳表示,建築之所以而生,正是源自人類對生存風險、自然力量、他者不確定性的恐懼反應;療癒正是我們試圖透過結構、秩序、符號,重塑心靈與環境之間的安定連結。
從「儀式」、「召喚」、「里山」以及「法則」四大主題切入,展覽凸顯建築與混沌、生態、文化和心理的關係。建築不只是遮擋風雨的外殼與框架,當代建築與都市規劃是否長年忽略人類內在的恐懼與療癒需求?導致建築失去「生命感」,當外在效率、形式語彙、材料語言壓倒人文關懷,也讓這場展覽得以重新喚回「在恐懼中構築秩序」的原始動力。

空間庇護 場域中的療癒機能
在展覽內,凸顯空間庇從外部到感知共構的調律,建築涵蓋形體、光影、材質、聲響,為人類與自然共同打造一個可暫歇、可療育的場域。參觀者在其中被包裹、被呼吸、被氣味抓住焦點,空間不再只是被動框架,而是主動介入身體感知的環境。
另外,空間庇護也象徵著「多重尺度包覆」,從巨大結構到微型細節,從公共中庭到局部角落,展場設計能讓觀眾既能與他人互動,也能轉入私密的一隅。這類設計語彙,提醒我們真正的建築療癒,是讓空間彼此對話。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新北市美術館本身具備地景呼應與材料選擇之美,它與鶯歌三鶯河岸、蘆葦意象彼此交織,同時內外呼應,也讓建築本體在自然脈絡中自我療癒。

公眾活動 展覽之外的場域共創
一場具有深度的展覽不僅止於物件展示,必須要有面對社群的動能,《建築的恐懼與療癒》為此安排各種公眾活動,包含座談、導覽、講座,要讓理論與經驗交錯,使得觀眾從「旁觀者」轉為「共鳴者」以4日座談為例「南方的鼓音:現代建築的地域視角」與「建築的祛魅與復魅」兩場主題,討論熱帶氣候脈絡、在地語彙與現代表達的張力,邀請建築師與學人對話。
這些活動讓展覽不該被封閉在展間內,必須向外延伸,在美術館成為文化場域的不同節點。建築在這裡整體「活化」,它不只是一個觀看對象,也是引發對話的媒介載具;觀眾不只是被動參觀者,也是空間共構者。
當代建築不該只是「標誌性符號」,應更勇於回到「恐懼源頭」,傾聽人類在不安全感下的脆弱呼喊。《建築的恐懼與療癒》正在這條路上謹慎前行,它並非是給出答案,而是敞開一條路徑,邀請大家反省、試探、重塑建築作為庇護與療癒的張力。到展場裡走一圈,你或許會發現,這一座藝術館,其實早已不是孤峰矗立,而是一座能與你我共鳴的藝術空間。
更多精彩內容 https://www.idshow.com.tw/idtalk
國際設計獎項服務規劃 https://award.idshow.com.tw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