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多發性骨髓瘤的微量...

【專欄】多發性骨髓瘤的微量殘存疾病:病人需要知道的事

Date:

 

文/羅浚晅醫師、林建廷醫師(卡洛生醫團隊)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種源自骨髓中漿細胞的血液惡性疾病,長久以來,多發性骨髓瘤一直被視為無法根治的疾病。隨著現代醫學治療進步,越來越多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達到「深度緩解」,甚至在檢查中找不到癌細胞存在的證據。但醫師們知道,即使傳統檢驗呈現「完全緩解」,病人體內仍可能潛藏殘留極少量的腫瘤細胞,這些就是所謂的「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本文將帶您認識新概念── MRD的定義、偵測方式、臨床意義,以及它在治療決策與新藥核准中的角色。

一、什麼是微量殘存疾病(MRD)?

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在接受治療後,醫師會告訴您「血液和尿液裡已經測不到異常蛋白(M蛋白),骨髓檢查也看不到癌細胞」。這樣的「完全緩解」,是不是表示病就好了呢?答案是:還不一定。

因為在多發性骨髓瘤中,「完全緩解」是指血液與尿液中測不到異常蛋白,骨髓檢查也沒有明顯腫瘤細胞。但這未必代表癌細胞真的完全清除乾淨,因為即使只剩下十萬個細胞裡藏一顆骨髓瘤細胞,只要最後一顆癌細胞沒有被消滅,也可能在未來造成疾病復發。

MRD就是這些傳統檢測方法看不到,但先進檢測技術可能發現的殘存腫瘤細胞。換句話說,MRD就像是「顯微鏡下的癌症指紋」,它比傳統的完全緩解更嚴格,敏感度更高,更不容易遺漏疾病。因此,MRD檢測讓醫師能更有信心了解治療是否徹底清除腫瘤,並預測患者的長期預後。

二、MRD 的偵測方法

你可以想像,假設綠豆就是正常細胞,而紅豆就是癌細胞。如果在一大缸的綠豆中,混入少數幾顆紅豆,要用肉眼挑出紅豆來,應該很吃力,如果用儀器輔助就顯得容易許多。目前臨床上主要的高度敏感檢測MRD的方式,檢體來源可以是骨髓或周邊血液,通常採用骨髓檢體會更敏感:

(1) 次世代流式細胞檢測(Next-Generation Flow, NGF): 利用多色多參數流式細胞儀檢測骨髓瘤細胞表面標誌。敏感度可達10^-5(十萬個正常細胞中找到一個骨髓瘤細胞)。

優點:相對快速、標準化逐漸確認。台灣多家醫院皆已引入源自歐洲的Euroflow檢測方式,可以提供國際級水準的便捷服務。

限制:對檢體品質要求高,血量的要求也較多。資料的判讀仰賴臨床背景與長期的實務經驗,不同的判讀者間的歧異相對常見。

(2) 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偵測腫瘤細胞獨特的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序列,也就是癌細胞的「指紋」,對癌細胞特定基因進行深度測序。敏感度可達10^-6(百萬個正常細胞中找到一個骨髓瘤細胞)。

優點:靈敏度最高,可做追蹤比較。

限制:費用偏高,目前台灣仍鮮少有醫院提供此檢測。通常需要初診斷的癌細胞檢體當作基準值。

三、為什麼 MRD 這麼重要?

(1) 預後指標: 研究顯示達到MRD陰性的病人(代表檢測不到殘存癌細胞),無論在無惡化存活(PFS)或整體存活(OS),都顯著優於MRD陽性者。也就是說,MRD陰性是比傳統「完全緩解」更加可靠的好消息。

(2) 追蹤治療成效: 傳統血液檢查只能看到「大方向」,MRD可以告訴醫師治療是否足夠徹底。若病人在多次檢查均呈現持續MRD陰性,則復發機率明顯下降。未來,甚至有可能根據MRD狀況調整治療強度和療程,降低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以提升生活品質。

(3) 臨床試驗的重要終點: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試驗需多年追蹤,等待整體存活數據可能耗時很久,甚至長達5年以上。目前MRD逐漸被視為「替代終點」,能在早期就反應出新藥的療效,大大節省時間成本。

四、MRD 與治療決策

病人最關心的問題是:「MRD檢查結果會改變我的治療嗎?」隨著藥物的快速進步發展,促使醫師可能遭遇這樣的情境對話。

(1) 治療持續或停藥的依據: 若病人已連續一段時間MRD陰性,有些研究正在探討是否可以「縮短或暫停維持治療」,以減少副作用與經濟負擔。相反地,如果治療後仍呈現MRD陽性,可能需要考慮更積極有效的藥物組合或臨床試驗,及早應變。

(2) 風險分層的補充工具: 傳統上,高危險染色體異常的病人預後較差,但如果這群病人達到MRD陰性,他們的生存表現會接近一般風險族群。這顯示MRD 能夠「跨越」部分基因風險的限制。

(3) 臨床的個人化治療: 未來的治療策略,可能會依照MRD結果來「量身調整」,而不是一律固定療程。

五、藥證核發中的角色

過去,新藥要獲得藥證,多半依靠「整體存活率」或「無惡化存活」的臨床試驗數據,直白的說,就是要知道「病人活多久」或「多久沒惡化復發」來決定。然而,這往往需要等待數年時間。隨著MRD檢測技術成熟,越來越多藥廠與監管單位(如美國FDA、歐盟EMA)開始接受MRD陰性率作為新藥上市與否的評估指標,尤其是在「加速核准」中扮演重要角色。換句話說,對病人而言,這意味著MRD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名詞,而是真正影響「藥物上市」與「病人能否及早使用新藥」的關鍵。

六、病人應該如何面對MRD

(1) 與醫師討論檢測需求: MRD 是一個重要但不需要恐慌的名詞,並非所有病人都需要頻繁做MRD檢查,醫師會依照病情、治療階段等來建議檢測頻率。

(2) 理解MRD陰性不代表「百分之百痊癒」:雖然MRD陰性代表治療效果非常好,但MRD檢測仍存在偵測極限。在偵測極限以下,仍可能存在極少數偵測不到的腫瘤細胞,因此仍需定期追蹤。

七、總結

微量殘存疾病(MRD)就像是「癌症的隱形殘影」。在多發性骨髓瘤中,MRD 的出現已成為治療評估的一項革命性指標,改變了我們對疾病深度緩解的定義,也讓治療決策更精準。透過靈敏的檢測方法,MRD不僅是預後的重要指標,更是新藥加速核准上市的重要依據。對病人來說,認識MRD能幫助您與醫師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了解治療背後的科學依據,並在未來有機會享受更加個人化、減少經濟與生理負擔的治療。在抗癌的道路上,MRD是一盞指引方向的燈,雖然不能保證絕對安全,但絕對能幫助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楚。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羅浚晅/林建廷
羅浚晅/林建廷
羅浚晅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士、臺灣大學法學士
羅醫師長期投入再生醫療之立法程序,擔任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期間,多次參與公聽會、座談會,與醫療生技之「產官學醫病」等單位積極對話;國際新冠疫情來襲時,協助全國醫師積極整備多項防疫物資,有感國內自有醫藥品之匱乏,開始致力於推動本土醫療新科技之發展。羅醫師認為,臨床醫療於生技產業發展至關重大,加強臨床醫師與研發人員合作,對於新藥、新技術的開發能產生前瞻性綜效。期待能創建生技醫療的護國群山,讓國家在尖端產業上站穩腳步,發展得更遠更好。

林建廷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士
林醫師擁有逾15年的臨床經驗,深入涉及血液腫瘤、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等領域。林醫師曾師承美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研究大師Carl June,在基改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投入甚深,並且在設計及執行創新臨床試驗方面也擁有卓越的成就。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