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AI 世代【專欄】AI 熱潮若熄火,...

【專欄】AI 熱潮若熄火,美國經濟撐得住嗎?科技繁榮暗藏的斷層線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美股近日波動加劇,市場情緒出現明顯轉折。分析指出,美國股市可能面臨至少 10% 的修正,而標普500指數自 10 月 28 日高點以來已下跌約 3.2%,在 11 月 17 日收盤時落至 6672.41 點,並跌破 50 日均線,為近 138 天以來首次。這波走勢被視為科技及 AI 題材動能減弱的反映。

當人工智慧被視為推動企業投資、提升生產力與支撐科技股市值的核心敘事時,一旦這股潮流出現降溫,衝擊可能不僅局限於華爾街,而會延伸至企業資本支出、就業、消費與全球供應鏈。本文探討AI 熱潮一旦結束,美國經濟可能面臨的風險與調整。

科技投資的反轉風險

近幾年,美國企業的資本支出愈發集中於少數大型科技公司,AI 半導體、資料中心與雲端設備成為最明顯的擴張焦點。市場觀察顯示,在標普500整體獲利中,大型科技公司的占比持續上升,甚至成為推動美股主要指數創高的重要力量。這種投資與獲利的集中化,使經濟對單一技術敘事的依賴程度前所未見。

但集中越高,反轉時的衝擊也越大。一旦 AI 應用的商業化速度不如預期,企業便會重新評估投資計畫,而科技設備與資料中心建設通常屬高成本支出,一旦踩剎車,便會迅速傳導至整個供應鏈。AI 伺服器、雲端架構、高速運算晶片等產業的擴張速度,使其對需求變化更加敏感,只要增速放緩,訂單調整便會同步出現。

美國民間投資近兩年高度依賴科技支出,若 AI 投資開始收縮,GDP 的成長動能將相應削弱。這並不是對科技產業的悲觀看法,而是任何由單一主題所驅動的投資熱潮,都必然面臨回歸常態的周期性壓力。

勞動市場的調整壓力

AI 廣泛刺激了科技業人力需求,推升薪資並創造大量高技能職缺。工程師、演算法設計、資料科學與雲端架構等工作,過去兩年明顯比其他產業更具吸引力。然而,如果 AI 熱潮減弱,企業在調整資本支出的同時,也會重新檢視人力配置。

科技公司自疫情後已歷經一輪裁員潮,而理由多半是擴張過度與獲利壓力。若科技投資與 AI 相關專案的增速放緩,企業裁員可能再次出現。這對美國整體勞動市場的衝擊尤其明顯,因為科技業薪資高於平均水準,對家庭消費與房地產市場具有外溢效果。

若高薪族群收入轉弱,其對內需的拉動力將下降,使得服務業與房市的支撐力同步減弱。美國近年的消費韌性部分來自科技族群的收入穩定,若這一區塊出現疲態,家庭部門的支出動能將受到擠壓。

這種調整不會立刻引發全面性衰退,但會使美國勞動市場進入重新定位的階段,高薪職缺減少、中位薪資增速放緩,都將讓整體經濟的韌性降低。

通膨與利率環境的連鎖效應

AI 投資減速可能降低對伺服器、雲端架構與相關建設的需求,看似有助於降低部分供應鏈壓力,但對通膨的改善幅度有限。美國目前的物價壓力主要來自服務成本與住房租金,即便科技投資放緩,也未必能使通膨迅速下降。

褪去 AI 投資熱潮後,美國可能面臨低成長卻仍具成本壓力的環境。這對聯準會而言是一項難題,因為過低的利率可能刺激通膨回升,而過高的利率又會壓抑企業投資與家庭需求。市場普遍預期未來一年利率將維持相對偏高,這意味著企業在資金成本高企的背景下調整支出的意願會提高。

如果 AI 投資放緩同時伴隨金融環境的持續緊縮,美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可能會比預期更快降溫。科技投資不再是推升整體投資的引擎,利率的維持偏高將進一步壓縮新專案投入,使調整更加漫長。

金融市場修正的可能幅度

AI 是美股近年估值擴張的主要敘事之一,相關股票享有高度期待,並推動市場情緒偏向樂觀。當市場開始重新評估企業獲利能力、資本支出回報與商業模式時,估值自然會面臨調整壓力。

美股近期的下跌已反映市場開始修正先前的高速上漲。由於大型科技股的市值占比極高,任何對其成長性質疑都會放大整體指數的波動幅度。若投資人開始降低對未來 AI 收益的預估,估值回落可能不會是短期現象,而是進入數季甚至數年的逐步調整。

這類修正不僅影響科技板塊,也會透過財富效果影響家庭資產負債表,進而影響消費與住宅市場。此外,企業在股價承壓時通常會放緩擴張、減少股票回購與收購併購,這些都會反映在未來的企業活動與資本支出上,使整體投資環境更加謹慎。

全球溢出效應與大陸的變數

AI 投資的全球化使其降溫的影響遠超過美國本土。大陸在高效能運算、資料中心與本地 AI 模型的投入近年快速上升,科技企業亦依賴伺服器、晶片與雲端建設擴大其服務範圍。美國需求若轉弱,全球供應鏈將同步承壓,特別是高速運算設備與資料中心相關零組件市場。

大陸在推進數位基建時,亦高度依賴產業鏈的全球循環。一旦美國企業放緩設備採購,全球供應鏈的價格、訂單與產能配置都將受到影響。加上中美科技競爭仍未趨緩,任何一方的投資變化都會擴大地牽動產業生態。

美國若因景氣轉弱而改變其對外經濟政策,也可能使全球科技供應鏈面臨新的不確定性。這包括新的出口規制、關稅議題或市場准入條件的調整,使得原本已高度複雜的產業環境再次增添變數。

結語

AI 熱潮若走向冷卻,不代表技術停滯,而意味市場將從高速擴張進入更務實、以回報為核心的階段。美國經濟過去兩年在科技投資支撐下展現強勁韌性,但這也使其在投資集中度、就業結構與金融市場上累積一定的脆弱性。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 AI 是否持續被看好,而在於美國是否能承受 AI 投資常態化後的節奏放緩。企業、家庭與政策制定者都必須面對某些現實,包括資本成本上升、獲利成長放緩以及就業市場的重新平衡。

未來的關鍵在於 AI 技術能否真正帶來生產效率提升,而非僅作為投資熱潮的敘事支柱。只有當技術價值能落實到企業活動與社會生產力,美國才能從 AI 的長期紅利中受益,而不受短期波動所束縛。

作者註:本文所提供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應自行評估相關風險,並尋求專業意見。作者對於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