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生物科技決勝未來:...

【專欄】生物科技決勝未來:美國如何在新冷戰中超越中國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新競賽的起點

2025年10月15日,美國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楊(Todd Young)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正站在一場決定性的新競賽前線,這場競爭並非在鋼鐵、石油或晶片領域,而是在「生物科技」這個改寫人類未來的關鍵戰場。

楊指出,美國的優勢正面臨中國大陸的急速追趕。中國政府以國家力量投入龐大資金,推動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製藥產業的整合,試圖在生物經濟時代搶占主導權。這場競賽不僅關乎科技創新,更攸關國家安全、產業競爭力與全球影響力的再分配。

然而,楊也警告,美國若仍以冷戰時代的思維去管理科技發展,恐將錯失時機。他主張,唯有釋放私營部門的能量,結合政府戰略導向與企業創新活力,美國才能在這場新型科技冷戰中勝出。

生物科技的戰略意義

生物科技已成為全球經濟與安全的新引擎。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估,到2030年,生物經濟可為全球帶來超過30兆美元的產值,涵蓋醫療、能源、農業及製造等領域。誰能掌握生物資訊、基因資料與製程能力,誰就能重塑國際產業格局。

中國大陸早在「十四五規劃」中將「生物經濟」列為戰略重點,並透過國家補貼、科研整合與地方試點加速產業聚集。多個省份建立「基因產業園區」,以低成本吸引外資與科研人才。與此同時,大陸政府還大規模收集基因資料,形成龐大的生物數據庫,這使得其在醫療AI訓練與藥物開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相較之下,美國雖擁有領先的科研體系與創投市場,但其監管與政策支援相對分散。企業在商業化初期面臨高昂成本與繁複審批,導致許多創新成果停留在實驗階段。這種制度性遲滯,正削弱美國在全球生物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托德·楊提出的四大支柱

為重建美國的生物科技優勢,托德·楊提出了「四大支柱」政策架構。他認為,美國若能在這四個方向上協調推進,將能重新掌握創新主導權。

(一)建立國家生物科技策略

楊指出,美國需要一個具整體性的國家生物科技策略,而非零散的部門政策。這項策略應像過去的「國家太空計畫」一樣,明確設定長期目標與公私協作架構。政府可透過預算支持與科研激勵,引導企業投資於具戰略價值的領域,如基因合成、細胞工程與再生醫學。

(二)打造基礎設施與開放平台

第二項支柱是投資生物製造基礎設施。美國雖在創新上領先,但在規模化生產能力上卻落後。楊主張政府應建立「國家生物製造網絡」,為新創企業提供共用設施與標準化平台,以降低成本並加速成果轉化。這不僅能縮短產品上市時間,也能鞏固供應鏈安全,避免關鍵原料過度依賴大陸供應。

(三)改革監管與激勵制度

第三項支柱著重於制度創新。楊認為現行法規體系過於僵化,阻礙了科技商業化的速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農業部等機構應建立「快速審核通道」與「沙盒機制」,讓企業能在可控風險下測試新技術。此外,稅收優惠與研發抵減措施也應擴大,鼓勵私人資本進入高風險領域。

(四)強化國際合作與倫理規範

最後一項支柱是建立全球規範與道德秩序。楊指出,中國大陸的生物資料利用與倫理標準存在灰色地帶,美國應聯合盟國建立透明、可驗證的生技標準體系,確保技術應用不被濫用於監控或軍事目的。這不僅是科技競賽的一環,更關乎自由社會的價值防線。

私營部門是勝負關鍵

托德·楊強調,政府的角色應是「引導而非取代」創新。美國在半導體與太空產業的成功經驗顯示,真正的突破往往來自私營企業的靈活與冒險精神。

目前,美國創投資金在AI與醫療科技的投入持續上升,但生物製造與材料科學仍相對缺乏長期資金。由於研發周期長、技術風險高,許多創業公司難以在初期取得穩定融資。若政府能設立配對基金或創投保險機制,將可吸引更多資本進入這個關鍵產業。

此外,美國需要培養跨領域人才,結合生物學、工程學與資料科學,建立完整的創新生態。大學與產業間的合作應更緊密,例如以聯合研究中心或共同實驗室的方式推動應用研究,縮短從理論到市場的距離。

與盟友共建開放的創新網絡

面對中國大陸在生技領域的強勢崛起,美國單打獨鬥已不再可行。楊主張,美國應與歐洲、日本、韓國及澳洲等科技民主國家建立「開放生物聯盟」,共同制定資料分享協定、倫理標準與監管框架,確保生技成果能在可信任的夥伴間流通。

這樣的合作不僅能提升研發效率,也能形成對抗中國「國家導向模式」的制度性對比。舉例而言,若美歐能在基因資料保護與AI醫療訓練標準上達成一致,將對全球市場形成壓力,迫使大陸企業遵守更高層級的透明規範。

同時,美國應重新評估出口管制與投資審查政策,確保關鍵生技不被外流,但又不致阻礙盟國合作。這需要一種「精準防護」思維──針對敏感技術設定明確界線,而非全面封鎖。唯有如此,美國才能兼顧安全與開放兩者之間的平衡。

結語:決定未來世紀的科技競賽

托德·楊的警示道出一個現實:21世紀的地緣政治競爭,已從軍事轉向生物與資料的融合領域。生物科技不只是經濟成長的新引擎,更是國家權力的新形態。

若美國能如楊所提,落實國家戰略、完善基礎設施、改革監管並建立倫理聯盟,將有機會重建其在全球生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反之,若陷於政治分歧與行政遲滯,美國恐將錯失歷史機遇。

最終的勝負,不在誰掌握更多實驗室或資金,而在誰能打造一個能持續激發創意、尊重倫理並連結全球的創新體系。對美國而言,釋放私營部門的潛力,正是贏得這場生物科技競賽的關鍵。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