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東【專攔】研究顯示 多國視以...

【專攔】研究顯示 多國視以色列為「種族滅絕、種族隔離國家」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近期,根據以色列本身委託的研究,發現該國被多個國家泛視為「種族滅絕、種族隔離國家」。根據記者瑞恩·格林(Ryan Grim)於 2025 年 9 月 6 日在 Drop Site News 的報導指出,以色列外交部委託美國民調機構 Stagwell(創辦人暨執行長為馬克·潘恩,Mark Penn)進行調查,旨在改善以色列在美國與歐洲的形象,但結果卻顯示,他們的聲譽在外界已經極度負面。本文將從此報導切入,分析其揭示的認知落差、行銷策略與國際形象危機,並探討更深層的社會政治意涵。

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以色列外交部委託 Stagwell Global 發起這項研究,主要希望理解民眾對於加薩衝突中以色列行動的認知,以此為基礎設計形象恢復策略。該研究包括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與訊息測試等步驟,屬於相當高成本的公關專案,外交部更因應需求獲得額外 1.5 億美元預算,以期改善其全球形象。

Stagwell 的創辦人馬克·潘恩與以色列執政黨利庫德關係深厚,過去曾擔任多名美國保守派領袖的顧問,也長期與以色列的宣傳與選舉運作有交集。這使得這次調查並非單純的行銷研究,而是牽動國際政治與輿論的多重角力。

國際認知的嚴重落差

調查針對美國、德國、英國、西班牙與法國之民眾進行詢問。結果顯示,這些國家的受訪者普遍認為在加薩中被殺害的多為平民,這與以色列官方說法存在巨大差距。

更引人注目的是,受訪者對死亡人數的估計明顯偏低。美國與德國受訪者估計中位數僅約一萬人,而法國與西班牙則分別估計三萬與四萬人。然而,根據聯合國與其他可靠統計,實際確認死亡人數已超過六萬四千人,且可能仍被低估。這顯示國際社會對事件規模的認知並未與真實情況相符。

這種低估代表以色列在國際社會形象仍有進一步惡化空間。當外界逐漸了解真實數據時,負面觀感只會加劇。

恐懼訴求的策略

報告指出,以色列最有效的形象恢復方式是強調「激進伊斯蘭」與「聖戰主義」的威脅,並將自己塑造成女性與同志權益的捍衛者。透過恐懼訴求與價值連結,以色列在受訪國家中的支持度平均提升超過 20 個百分點。

報告更強調,若加薩情勢能獲得「解決」,歐洲與美國的支持度仍有成長空間。然而,這種方式並非出於對人權的誠懇承諾,而是將社會議題轉化為宣傳工具,藉由操縱恐懼來維持支持,難以保證長期效果。

這也引發倫理疑慮:倘若支持來自恐懼誘導,而非真實理解,那麼這種「形象恢復」只是暫時緩解,卻可能埋下更深的不信任。

「種族滅絕、種族隔離」的沉重標籤

調查結果也揭示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即便許多歐洲國家的民眾對哈瑪斯與伊朗抱持高度反感,仍然同時認為以色列是一個「種族滅絕、種族隔離國家」。這種並存的矛盾認知,說明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批判並非單純出於立場對立,而是基於對其政策與行為的觀感。

「種族滅絕」與「種族隔離」是極具道德重量的詞彙,一旦成為普遍認知,將對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造成深遠打擊。當這樣的評價甚至由以色列自身的研究揭露,所帶來的政治壓力更為沉重,也可能在國際法律場域引發更多討論與行動。

國際政治網絡與輿論操作

這份研究同時揭露了美國政治與以色列宣傳網絡的密切關聯。Stagwell 母公司旗下的 SKDK 曾代表以色列外交部承接業務,而潘恩過去的顧問工作更顯示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跨國政治宣傳體系。

形象修復因此不只是單純的公關專案,而是涉及美國國內政治、媒體影響力以及國際輿論控制的綜合操作。這種與政治深度交織的行銷,使得研究結果不僅是行銷報告,更像是一份揭露國際輿論戰的檔案。

然而,這也帶來更嚴峻的問題:當公關與形象策略凌駕於真實事實之上,是否意味著民主社會的輿論正被操控?這種對資訊的操弄,將使得國際社會更難建立共識與互信。

結語

這份由以色列自身委託卻外流的研究揭示了兩個核心現實:一是國際社會對加薩衝突的理解與真實數據存在落差,二是以色列在外界的形象已被若干地區人民視為「種族滅絕、種族隔離國家」。這樣的標籤不僅是形象危機,更是國際倫理與法律的嚴峻挑戰。

以色列若試圖僅依靠恐懼訴求與公關操控來修復形象,終究無法從根本改善問題。隨著更多事實被揭露,負面觀感只會加深。真正能改變形象的方式,必須以尊重生命、維護人權與誠實面對國際批評為核心,否則「形象工程」將淪為空洞的政治操作。

這份研究原本是為了挽救國際支持度,卻意外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以色列當前的深刻危機。能否正視這面鏡子所映現的真相,將決定其未來在國際社會中的位置與道路。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