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嘉霖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秘書長)
馬太鞍溪流域部落青年聯盟今(19)日聯合太巴塱、加里洞、fata’an等受災部落代表,以及台灣基進、綠黨、時代力量、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等在野政黨,並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及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共同於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呼籲中央在三百億元的馬太鞍災後重建中,必須提高透明度、落實公開審查,並制度化納入部落代表,避免重建再度落入工程獨大與地方黑箱的治理模式。
部落發聲:回家路不該被忽略 災民不該被看不見
馬太鞍溪流域部落青年聯盟的那莫‧諾虎(太巴塱部落)表示,馬太鞍溪流域狹長,本次堰塞湖災損橫跨多個部落,但中央與地方提出的中繼安置與補償方案,卻沒有處理居民最核心的需求—「如何回到自己的家園」。
他指出:「現在的重建框架,專業只等於工程專業,但沒有把災民的生活、文化與土地關係放在眼裡。預算審查如果沒有人民參與,只會讓黑箱有機可乘。」。他強調,重建應避免地方權力濫用,並應在制度中確保部落能直接進入討論程序,而不是事後才被告知結果。他主張:「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原重建中央協調會報」應納入地方代表席次!
加里洞部落江晏瑜表示,加里洞因災戶較少,加里洞被併入其他部落的救災規劃中,導致多項需求被忽略。她指出,居民提出以東富國小作為臨時安置方案,卻一直沒有物資進入,「這代表加里洞沒有被地方政府視為重建的一部分。」。江晏瑜說,災後規劃若以「災情大小」決定是否納入重建,只會複製不平等,呼籲中央必須建立跨部會的統整機制,確實盤點所有受災戶需求。
fata’an部落的Haloko身為受災戶與重建連署發起人,他表示家中有88歲長輩至今仍無法返家,「我們失去家園、也失去親人,但到現在連重建工程的影子都看不到。」他指出,目前已有超過900戶簽署重建訴求連署,足以反映災民的焦慮。他痛批:「中央補助35萬、地方5萬,有些人甚至連這些補貼都還沒拿到。請問要如何重建?我們是災民,不是難民!」他強烈要求提高房屋補償額度,並要求中央建立能讓災民「直接說話」的制度性管道。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重建工程獨大 災後治理不能只剩施工與預算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秘書長陳嘉霖指出,台灣災後重建的最大問題是長期「工程獨大」,導致文化理解、社區復原、組織培力、政策協作等重要領域被排除在外。他強調:「災後治理從來不是只靠挖土、修路就能解決的。」
他批評,目前中央協調會報將「整合部落意見」的任務幾乎完全交給原民會,是對部落參與的錯誤想像。「原民會層級有限、權力有限,重建決策本應是跨部會治理,更應直接讓部落代表進入協調會報,而不是被動等待轉述。」
他引用美國國家災後復原框架(NDRF)作為例證指出,重建必須讓居民、部落、地方組織共同參與,「如果工程體系繼續壟斷決策,重建永遠無法回到人的生活」。
陳嘉霖也提出建議,特別條例要求中央兩個月內提出重建計畫,立法院可主動召開公聽會,邀請部落代表參與審議。「要讓重建成功,關鍵不是施工速度,而是部落能不能坐在決策桌上。」
中央主導與部落參與 避免災難財與假重建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指出,本次特別條例預算上看300億,「如果落入地方派系,恐成為『假重建、真綁樁』的國難財。」他表示,花蓮縣政府在救災與治理上的失能已經明顯,中央應全面主導,以專業、公信力與防弊為原則,排除不具治理能力的地方單位。
然而他同時強調,中央主導並不等於排除地方,「重建必須以部落為核心。」他指出:「馬太鞍不是抽象名詞,而是共同體的記憶、文化與生命經驗。重建不是蓋房子,而是重建共同體的家(home),而不只是物理建物(house)。」
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指出,《特別條例》與《原住民族基本法》都明文要求尊重部落、文化與生活方式,重建涉及土地利用變更,本應啟動諮商同意程序(FPIC),但實際上完全沒有設計參與機制。
他批評:「如果條例寫得比做得還好看,那就是法治的破口。」
甘崇緯主張,中央協調會報應立即納入部落代表,讓程序公開透明,避免工程獨斷。他指出,重建資源動輒數百億,沒有監督與參與,只會造成更多錯誤。
時代力量發言人鄭宇焱指出,「沒有公共參與的重建,就是另一種迫遷。」災後若只有工程圖說與行政程序,卻沒有居民的聲音,300億的預算只會把人從災害現場移開,而不是協助生活復原。他強調,重建是保障居住、生活與文化尊嚴,而不是行政機關的「交卷」。他呼籲立法院與中央應立即啟動部落參與,並強調:「唯有災民成為主體,重建才真正開始。」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秘書長何語蓉從「兒童權利」與「家內民主」視角指出,目前災後程序不透明、欠缺部落參與,也完全沒有納入「兒少最佳利益」的評估,形成嚴重治理斷裂。她說,小歐盟成員在災區第一線協助物資與家庭支持,「這更讓我們清楚知道,重建不是補破洞,而是重建人的生活。」小歐盟主張:
1. 部落成為重建的決策主體
2. 所有重建計畫需納入兒少衝擊分析、教育與家庭支持
3. 程序透明、公開審查、跨部會協作
她強調:「重建的核心不是水泥,而是下一代能否在部落安心成長。」
公督盟:缺乏監督恐讓重建預算再度淪為地方私人金庫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指出,台灣多次災後重建均出現透明度不足、預算濫用及政治綁樁問題。而花蓮縣政府在過往災後重建的補助爭議、預算置入個人形象工程等紀錄,使外界更憂心本次特別條例可能淪為「私人金庫」。
他批評,本次重建條例過度寬鬆,給地方幾乎是「空白支票」,若缺乏嚴格監督,極可能成為地方派系操控選舉的資源庫。「拿納稅人的錢做政治恩惠,是對民主最大的傷害。」他呼籲立法院應強化審查機制,建立公民監督窗口,確保每一分預算都用在重建、而不是成為災難財。
重建不能是工程與派系的黑箱 須回到部落與人民的生活
受災部落、民間組織與政黨共同呼籲:「馬太鞍的重建,不只是工程,而是重建家園、文化、生活與共同體的未來。」因此,重建決策必須立即:
• 制度化納入部落與災區代表
• 建立透明公開的審查與治理機制
• 讓預算真正用在災民的需要,而非成為政治黑手的工具
只有「中央主導+社區參與」的雙軌模式,馬太鞍與花蓮的重建才可能真正走出災難、走向新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