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7月23日,日本與美國達成震撼全球的關稅協議,核心是日本承諾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這項被稱為「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的協議,促成汽車關稅下調,被視為日美經濟關係新里程碑。然而,投資細節模糊,日美說法不一,引發熱議。這是經濟合作的雙贏,還是美國對日本的壓力博弈?
投資框架與背景
「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是日美關稅協議核心,日本承諾透過國際協力銀行(JBIC)與日本貿易保險(NEXI)支持企業對美投資,換取汽車等產品關稅降至15%。投資涵蓋半導體、醫藥、鐵鋼、造船、重要礦物、航空、能源、汽車、人工智慧(AI)與量子科技等關鍵領域,旨在構築「日美共同利益的強韌供應鏈」。協議顯示雙方欲在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中,強化產業聯盟,對抗中國大陸等新興勢力。
協議背景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美國優先」政策相關。川普政府強調重建製造業,吸引外資創造就業與稅收。日本作為盟友,面臨關稅壓力,以大規模投資換取市場准入。但協議細節未公開,美國白宮文件與日本說法分歧,例如美國強調投資方向由其主導,日本則淡化此點,顯示協商角力。
資金來源與財政影響
5500億美元資金主要透過財政投融資調度,而非政府直接出資。財政投融資是日本政府發行財務投資和貸款計劃債券(公債),經JBIC或NEXI向企業提供融資或擔保的機制。根據日本官方資料,2025年秋季追加預算或2026年度預算可能明確財務投資和貸款計劃債券發行規模,預計分階段實施,減輕市場壓力。
財務投資和貸款計劃債券不計入財政赤字,對日本「國與地方首要平衡」財政目標無直接影響,在國民經濟計算(SNA)中歸類為公營企業債務,而非一般政府債務。但若公營企業因融資損失需政府補償,可能間接加重財政負擔。債券市場方面,財務投資和貸款計劃債券發行可能推升公債供給,導致利率上揚預期,2025年7月後債市波動已部分反映此預期。
投資領域與經濟效益
投資聚焦經濟安全保障產業,特別是半導體與AI。例如,台灣企業台積電(TSMC)已在美國設廠,未來可能擴大投資,與日本企業如索尼(Sony)合作,強化半導體供應鏈;鐵鋼與造船回應美國基礎設施需求;能源與重要礦物則與供應鏈自主化相關。2024年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外商直接投資(FDI)每10億美元可創造約5000個就業崗位,推估5500億美元投資將帶來顯著經濟效益。
對日本而言,投資有助企業拓展美國市場,鞏固供應鏈地位,但風險並存。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Gina Raimondo)2025年7月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投資方向由美國主導,涉及半導體工廠等項目。這顯示美國可能以關稅再調升為籌碼,迫使日本企業優先投資美國指定項目,削弱投資自主性。
利益分配與潛在風險

川普宣稱「90%利益歸屬美國」,引發爭議。此說法多為政治修辭,意指投資帶來的就業、稅收與經濟成長多留在美國,而非企業會計利潤分配。可能解讀是美國要求日本企業將大部分利潤在美再投資,而非匯回日本,比例或為「美國9成、日本1成」。但強制利潤分配在法律與實務上難實現,可能僅為談判壓力。
風險方面,日本企業若被迫投資低回報項目,可能面臨財務壓力。若財政投融資產生壞帳,政府最終需承擔損失,間接影響財政穩定。美國財務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警告,若日本不遵守協議,關稅可能重新上調,為投資增添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日本需在經濟利益與主權間謹慎平衡。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牽動全球經濟格局。投資強化日美在半導體、AI等領域合作,形成對大陸主導供應鏈的制衡。2024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報告顯示,美國與盟友正加速重組全球晶片供應鏈,預計2030年前投資總額將超1兆美元。5500億美元投資將鞏固日美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但大陸可能加大反制,加劇全球供應鏈競爭。
結語
「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是日美經濟合作的重大舉措,旨在透過關稅減讓與投資強化產業聯盟。然而,投資細節不明、美國主導投資方向的立場及關稅再調升威脅,顯示這是不對等博弈。日本需在經濟利益與自主性間尋求平衡,未來執行細節將決定成敗。對全球而言,這項投資不僅重塑日美經濟關係,也將影響供應鏈與地緣政治格局,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