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
「剪黏」又名「剪花」,以色彩鮮豔的瓷器「剪」裁成片後,「黏」在灰泥表面,再由藝師進行細部彩繪修飾,集合雕塑、陶瓷、彩繪及鑲嵌多種技巧,更與廟宇文化緊密連結,為臺灣極具特色之傳統工藝。「剪黏」保存者陳三火藝師自11月2日至2025年2月9日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樓(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舉辦「隨緣不隨我–陳三火剪黏藝術特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觀。
陳三火藝師,臺南麻豆人,師承長兄李世逸,為北派剪黏大師洪坤福一脈傳人;作品遍布臺南市鄭子寮福安宮、新營真武殿、豐原慈濟宮、臺南開基玉皇宮、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等,擅長陶瓷堆疊拼接,人物寬袍大袖飄逸生動,極具藝術性。2010年11月由原臺南縣政府公告「陳三火傳統廟宇剪黏工藝」為傳統藝術,三火師為保存者,稱之火師或火獅。
25年前,三火師在豐原慈濟宮偶見地面破花瓶,發想敲碎花瓶做剪黏,竟「一敲敲出了創作使命」,拼湊出狂放瀟灑的達摩像,從此一頭栽進「剪黏」藝術創作;三火師「以摃代剪」的招絕活,與南派何金龍一脈風格殊異。三火師認為,若依創作者意念剪出的形狀,易流於匠氣呆板,惟有隨緣、心無阻窒,隨敲打呈現形狀拼貼,方能栩栩如生產生靈氣。
1980年代,統一型制的淋搪材料大規模量產,嚴重影響剪黏工藝講求慢工質精的獨特美學風格,讓剪黏技術與人才出現斷層,並逐漸式微。面對大環境衝擊,陳三火藝師依舊謙遜自省,秉持「誠意的敲擊,自然的接受」,順著「天意」隨緣敲擊,繼而開創「以摃代剪」的嶄新剪黏藝術表現形式,作品由傳統半圓雕走向全立體,展現多元的題材及高度的媒材趣味,其富含強烈的動態感及幽默感,「摃」出新生命意義,也為傳統工藝開啟更多當代的可能性。
此次展覽精選32件作品,並搭配創作工具、材料及影音等多元內容展出,以「起步-耳濡目染習藝的火獅」、「轉折-隨緣敲擊技法的創立」、「開拓-結合永續 新媒材的探索」及「創新-人間關懷 多元題材的關注」等四大主題,分別介紹陳三火藝師的人生習藝之路,及經歷生命轉折後「以摃代剪」的創作突破之徑,並以永續材料「蚵殼」進行創作,嘗試不同風格的多元創新題材,成就其獨樹一幟的火獅剪黏藝術。
相關展覽訊息請至工藝中心官網www.ntcri.gov.tw或工藝中心官方臉書facebook.com/ntcrintcri查詢。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