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
紀實攝影是一種直接、準確地表現人物、地點、物件和事件的攝影風格,在上個世紀中葉,紀實攝影一直是見證社會事件的重要門道,紀實攝影被攝影界重視和定位後,攝影家開始將相機視為社會變革的工具,用它來揭示社會的不公義、不平等和邊緣化面向。然而,紀實攝影是一種主觀的藝術表現,並非所有這類的攝影師都期盼影像能幫助社會進步。
鐘永和曾是新聞局《光華雜誌》攝影記者、前總統馬英九的攝影師,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也是本土紀實攝影師,他以專業攝影而聞名,影像作品密切關注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記錄台灣民間社會百般階層。鐘永和說,捕捉影像的願景是向觀眾展示不那麼明顯的事物,並使用紀實敘事,目標是為庶民的日常創造圖像來講述一個故事;讓大家思考有關當下的社會、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
鐘永和表示,紀實攝影並不總是涉及「大」問題:它包括展示著周圍發生的日常生活,揭露平凡的周遭環境和人類互動可以讓我們意識到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情況或事情;平時慣常拍攝街頭人群的特寫鏡頭,總是在對象不知情的瞬間下拍攝的,從1979年起,開始拍攝反映個人對藝術自由的追求的照片,拍攝的題材徹底改變了媒體表達的視野。
鐘永和指出,隨著數位科技的興起,坊間對出版的攝影作品的需求減少,攝影作品數量驟然下降,但後來在政府的重視下,從美術館和國家攝影中心找到了新的契機,將這些作品放在公家場館典藏展示,使這些作品成為圍繞攝影的精神和攝影師動機的探索中心,讓大眾在觀賞時,對當今照片的紀實作用提出質疑,並議論、記錄和理解塑造生活世界的事件與情況之換位方式。
藝評家羅二松說,紀實攝影描述了任何試圖記錄社會本來面目的照片,從時代變遷的廣角照片到街頭人物的特寫鏡頭,這些影像可以讓觀眾一窺當代生活的隱密角落,甚至成為歷史留題的一部分。與此相關的攝影類型的純粹的「紀實」功能,有太多我們認為是「正常」的事情,以至於忘記了我們曾經使用的工具、穿戴的服飾、飲食習慣和做過的事情等等,透過紀實攝影完整的留下回憶。
羅二松強調,紀實攝影對許多不同議題進行教育、提高意識並改變觀點,攝影師致力於解決社區環境中的各種問題,紀實照片敘述的是真實的人和常見的情況,而不是刻板印象。未來的人們可能會有興趣了解這一點,探究祖輩當年如何工作、玩耍、生活和思考;紀實攝影幫助領略目前所處的畛域,攝影師記錄日常場景不僅是「重大新聞」的特徵,可以經由觀察其他人的圖像來鑽研,無論是在自己的城市還是在世界的另一端。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