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專欄【論壇 / 文創 】都會圖...

【論壇 / 文創 】都會圖騰

Date:

都會圖騰是都市的標誌,居民的精神象徵與心理歸屬。

一個都市既有傲人的自然風景之外,往往更會巧思營造具有特殊意義的人文景觀,藉以闡述都市發展的理想或某些值得歌頌、警惕的歷史。因為其藝術性或意義內涵性突出感人,久而久之遂成為該都會的象徵。此種人文景觀所形成的圖像,夫子稱之為「都會圖騰」,世界上比較富歷史性及理想性的都會都有。例如,巴黎的凱旋門、基輔的城門、北京的故宮等代表了該都市一段令人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耶路撒冷的哭牆則時時提醒子民一段不可或忘的慘痛教訓;紐約的自由女神乃在彰顯人類崇高的理想。

文 / 洪萬隆 (中山大學退休教授)

圖騰崇拜是一切人文特質的核心

圖騰(totem)原是北美地區阿耳貢金人奧季布瓦族土語,1791年文化學者朗格第一次引介到西方媒體,後來被廣泛使用來表示藉一種動植物或其它物件的標誌,以象徵一群人或某一個體。這些被視為圖騰的動植物的特性,是這些群體所認同歸屬的(例如排灣族的百步蛇)。「圖騰」存在於世界各地與歷史上已久,原來只是庶物崇拜,具有宗教及社會的功能,後來發展成為具有社會意義及心理的影響功能。圖騰也被視為人類主要的心靈活動之一,維也納人種學派理論家阿克曼便指出「圖騰崇拜是一切人文特質的核心」。

具有圖騰標誌的都市,居民有比較強的向心力

現代的都會行銷學者發現,具有圖騰標誌的都市,該地區的居民普遍有比較強的向心力,而且朝氣蓬勃。因此,在重建老舊都會之時,都嘗試尋找居民們共識又足以代表該都市特質的都會圖騰,藉之為有力的行銷標誌,西雅圖精神圖騰就是一個例子。

美國西北大城西雅圖被美國人票選為十大宜人居住的大都會之一,在其發展史上,曾有兩次令人感動的居民大行動。其一,1872年,西雅圖人為了讓「北太平洋號」火車順利通過本市,以加速繁榮,全體市民同心協力,每人每週貢獻一個工作天,胼手胝足地一寸一寸的築建起自己的鐵路;其二,1889年,一把大火吞噬了市中心,滿目瘡痍慘不忍睹,此時,有六百多位商人聚集在廢墟上,發誓要一磚一瓦重建家園。可以想見畫面有多感人,這兩事件也一直是西雅圖人引以為傲的西雅圖精神。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雅圖的發展面臨同質性都市波特蘭及洛杉磯的挑戰而逐漸走下波。有一批西雅圖人不願見到西雅圖的沒落,決定重塑這一個城市。為了鼓舞西雅圖人復興早期先民開城的理想,凝聚同舟共濟的共識,社區重建工作者企圖找出代表西雅圖精神象徵的圖騰。終於他們發現本地區早期原住民模基悌歐(Mukilteo)及嗒高馬(Tacomo)兩個印地安族在「冬節」(potlatch)所用的圖騰柱(totem pole),非常契合西雅圖的精神特質。「圖騰柱」是沿海太平洋西北地區土著人用來描繪精神崇拜,家庭傳說,神聖生命和文化重要動物,人物或歷史事件。也可能會重述熟悉的傳說或顯著的事件,將這些事件刻在木柱上,代表族人的想念。西雅圖發展史上的兩大居民行動正是圖騰柱上最好的題材,市民不畏艱難的象徵。

創造一個都市的「立城」精神!

從1911年起,西雅圖每年舉辦波拉齊節(冬節)大肆慶祝,其中最吸引人的活動便是冬節「圖騰柱」的遊行,一群人戴(扛)著用紙糊成有兩人高的印地安圖騰柱(有點像我們的七爺八爺出巡),走在大街上頗為壯觀。如今,這一個圖騰代表著西雅圖精神,並成為西雅圖行銷的口號,政治人物的口頭禪,市民驕傲的主題。

回頭看,如果我們的都市也希望能找出一個全體市民共識,又引以為傲的精神圖騰,我們能找出什麼?圖騰不是Logo,可以設計出來的;圖騰也不是代表性的自然景觀,必須是當地居民長期發展出來的故事。「都會圖騰」,我們是否需要富有理想性的領袖人物來領導填補這一個空洞呢?我們需要創造一個都市的「立城」精神!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