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鄭春鴻專欄】詩人都是病人...

【鄭春鴻專欄】詩人都是病人

Date:

一個感情纖細的人,和一個粗枝大葉的人,在情感結構上是非常明顯不同的。你可以這麼想,那些會彈鋼琴、拉小提琴的人,每一個音符的輕重和長短,對演奏者的他們,彈指之間,幾乎每十分之一秒都有意義;而對於粗條的人,卻完全沒有差別。擅長操作這樣微妙變化的人,必須要善感才做得到。因此,感情是否屬纖細型,可以從此人是否善於彈奏樂器,甚或演唱歌曲加以判定。善感的人必然多愁,心中煩惱的事情一多,心裡壓力必然增加,免疫力就會受到影響。

多愁善感的人從事藝術工作比較容易有成就,歌德說:「詩人們一個個都是病人,整個世界是一座醫院」,他也說,有些傑出的天才人物之所以成就突出,「先決條件就是體質柔弱,這樣才多愁善感,能夠聆聽到天籟之聲」。拜倫、雪萊、濟慈、契訶夫、卡夫卡、波特萊爾、普魯斯特、盧照鄰、李賀、魯迅、蕭紅都是如此。法國作家司湯達(Stendhal,1783-1842)說,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有少數幸福的人才有福氣享受文學這道佳餚。我們可以說,多愁善感並不是一件壞事,大多數的情況是它不但不需吃藥去治療,它還是少數幸福的人才有的人格特質,也是作家及文學愛好者求之不得的「天賦」[但做一個領導者,過度的多愁善感會使人拿不定主意,很難決斷地做出必須妥協、必須立刻解決的事。

不過,在醫學上,多愁善感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是歇斯底里症的症狀之一。十九世紀後半葉,醫師治療歇斯底里症病人的辦法就是讓病人高潮。這種高潮當時不叫高潮,叫震顫,因為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普遍認為既然女性不能經歷性滿足,她們是無法高潮的。歇斯底里症極端嚴重的竟然還要切除子宮。無論如何,過度的多愁善感,會產生精神上額外的壓力,必須與以克制。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