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鑑賞公道自在人心 抄襲...

藝術鑑賞公道自在人心 抄襲與參考壁壘分明

Date:

 

(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

近代中國國畫大家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說,畫畫學我的方法可以,但千萬不要模仿我,要有自己的面目。其實,這句話首先出自於晚清大畫家吳昌碩之口,他說:「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

坊間常見偽冒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由於知名畫家在拍賣市場上有很高的商業價值,偽造其作品可以獲得巨大利潤。然而,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不少藝術家透過模仿同時期或古代的作品來學習;有時畫家亦會替學生售賣其仿製的作品,這些仿製行為被視為向大師的致敬,而不一定被視為偽造。以至今天拍場上要分辨哪些是大師還是其學生的作品有些困難。

丁托列托《最後晚餐》油彩畫布,1592–1594,威尼斯聖喬治大教堂(圖翻拍自網路)
丁托列托《最後晚餐》油彩畫布,1592–1594,威尼斯聖喬治大教堂(圖翻拍自網路)

維基百科指出,贗品不同於複製品或仿品。複製品是為了教育與其他目的而被複製,複製者會在複製品上標記,以方便觀者容易辨識其非原作。博物館為了保護脆弱的文物,亦往往會展示複製品,但複製品大小尺寸和原作必須有異,並且會標記註明。仿品則是學生臨摹老師,或後人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和原作未必完全相同,但亦須註明是仿品。若果複製品或仿品假冒成原作出售,則視為贗品。

藝評家羅二松說,在展覽場所經常看到形似大師風格的作品,這類透過模仿來學習的名氣不佳,往往會被與剽竊聯繫在一起。抄襲他人的作品,卻不歸功於他人,就如同懵懂的學生在網路上購買一篇論文,並提交以獲取課業成績,乃屬於抄襲行為;倘若從網站複製一段文字但沒有說明引用出處,那也屬於抄襲。模仿比盲目抄寫別人文章複雜得多,必須懂得分解,將其重新組合,從過程中鑽研來提高個人的能力。

格林瓦德《最後晚餐》,蛋彩木板,約1500,德國科布古堡(圖翻拍自網路)
格林瓦德《最後晚餐》,蛋彩木板,約1500,德國科布古堡(圖翻拍自網路)

近期學術論文抄襲事件頻傳,新聞炒得沸沸揚揚。論文寫作中昭彰說明,抄襲和參考的差別,在參考他人作品時,需要引用,不能抄襲。引用就是指正確及合理的引用,即註明所引內容的出處,包括作者、作品名稱、來源、頁碼、年份等。不引用而抄襲、引用格式錯誤而達不到引用效果、不合理引用都是錯誤的行為,必須避免。很多作者在被訴訟指控抄襲或侵權時感到驚訝,因為自己已經明確標註了引用出處。

羅二松表示,新興畫家為求在藝術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千萬不該複製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並將其冒充為自己的作品,假使不幸被察覺,提出相仿的作品舉證時,輿論就會千夫所指為抄襲而聲名狼藉,這等同被宣判陣亡,掃地出門美術圈。但如果創作者才華洋溢,效法畢卡索或早年從日本浮世繪吸取養分的其他藝術家一樣,創造出屬於自己風格、型式的佳作,那麼就有可能流芳百世、名利雙收。

《最後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路加、馬太福音」裏記載門徒猶大為了三十塊錢出賣耶穌的故事,藝術家各顯神通,畫作表述迥然不同。(圖翻拍自網路)
《最後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路加、馬太福音」裏記載門徒猶大為了三十塊錢出賣耶穌的故事,藝術家各顯神通,畫作表述迥然不同。(圖翻拍自網路)

羅二松強調,剽竊就是把他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而參考和靈感即是接受外人的想法,消融並試圖改變它,使其演化成自己的理念。改變別人的色彩使成為自己的主角,或添加不同樣貌的穿戴都是抄襲,參考是從多個來源獲得啟發的。任何人不管有心或者無意碰觸到這個議題,都要小心審慎地面對處理,以免招致無妄之災,而陷入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步。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