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森松(資深媒體人)
平安!今天分享的是日本時代成立的新式製糖會社的榨蔗機器,榨蔗能力是台灣舊式糖廍的十倍以上,而且節省一半勞力。
近年以來,台灣的御用歴史學者,為了表彰日本人統治台灣的功勞,除了台灣人其實吃不到的蓬萊米,還有<台灣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製糖甘蔗。
矢內原忠雄指出,日本時代的台灣製糖事業,其實是台灣總督府政策性培植的溫室產業。
日本時代台灣北中南東共有四十幾家新式製糖工廠,他們總共圈占全台土地八分之一的10萬甲蔗園,糖價是由糖廠片面單方決定,並在糖款預付制度下,完全掌控台灣糖業生產銷售。
由於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甜菜糖大量萎縮,使得台灣糖業享受三十幾年的好光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不僅歐洲甜菜恢復正常生產,印尼*菲律賓等國糖廠也利用極為廉價的農奴大量生產,導致台灣製糖事業只能以內銷為主,因此民國60年代以後,日本人成立的糖廠只好停產或轉型養豬,製造沙拉油等。
小時候,此時此刻正是製糖旺季的巔峰期,美濃共有三條鐵路載運糖蔗送到旗尾糖廠。現在呢?台灣人的悲哀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