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AI)應用加速,近期在語音、影像和文本等領域都出現應用現象。台灣專家預測,AI不僅將大幅顛覆商業模式,在地緣政治劇變的今天,更將成為認知作戰的最大工具。國際社會若不積極對抗極權政府,言論自由恐被虛假消息的操作反噬。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在一項座談會上表示,比起公正新聞之發布,部分人士操作虛假訊息的利益更大,導致公共論壇的消失、媒體營收能力的弱化,而最新出現的生成式AI科技,更使其散佈虛假訊息的能力大增。
就ChatGPT技術而言,杜奕瑾說:“它只要合理的,都有辦法生成,你只要能夠做出任何偵測的方法,我們都是可以訓練AI模型,去把它騙過去。”他預期未來AI將被廣泛運用,因此,真實報導的媒體記者若無法大量地傳遞正確消息,“我們就會被虛假消息給反噬。”
他說,臉書(Facebook)上有些程式自動產生的留言,雖然因技術不到位,而出現奇怪的符號或看不懂的語言。但這些圍繞特定主題、不斷生成的虛假內容,就是要疲勞轟炸閱聽大眾,使其轉化為腦袋裡的意象。
保障真人言論伸張數位人權
當生成式AI技術廣泛應用到言論上,杜奕瑾認為,“不刪除就是保障言論自由”的思維其實是錯的。因為若不及時制止這些操作,“真人的言論就會被淹沒”。他說,一般人發表意見,若引來一堆“人”辱罵,或使用大量的仇恨語言來反制其意見時,久而久之就會讓大家不敢自由發言。
擁抱科技文明的同時,杜奕瑾說,保障“真人”的公共論壇空間,才能保障數位人權。他主張,應加強社交媒體平台的透明度分析,並支持第三方機構揭發虛假訊息的操作,這不同於社交媒體對仇恨言論的審查機制,尤其這些審查機制已經成為獨裁者箝制言論的工具。
強化媒體能力
面對假訊息操作和新聞媒體的危機,杜奕瑾呼籲,公共論壇或媒體應投入資源,保障“真人數位人權”。他說,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每年都從中國和俄羅斯收到大量的廣告收益,滲透的意味濃厚,因為這兩國根本封禁人民使用臉書和推特。因此,我們必須強化公共論壇及新聞媒體的能力,才能保障民主。
杜奕瑾建議三項具體作法,第一,發布相應的法規,以提升社交媒體平台的透明度;第二,新聞內容的廣告收益應合理分潤至內容創作者,讓致力深度報導的媒體能得到合理的利潤,以維繫運營;第三,面對生成式AI科技的發展,受眾應提高數位素養,以洞察AI科技的破壞力,並探討如何防範生成科技產製虛假消息的倫理問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