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療雙法「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不少重量級學者對兩法抱持著保留態度,由於法案發展對生技、醫療業有極大影響性,而立法院在日前決定暫緩審議,國內不同領域專家也提出不同看法,考量細胞治療的成效仍難以系統性評估。最大爭議「治療昂貴、效果不明」。一般民眾對再生醫療抱著很大的期望,期待在癌症治療上能有突破性發展,彰化基督教醫院粒線體醫學暨自由基研究院院長魏耀揮指出:「主要是生技產業透過各種行政管道強推再生醫療法,造成學者專家有很大的疑慮。」
文 / 洪存正 綜合報導
如何誘導人體組織再生?
KARA L. MCKINLEY等人最新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再生醫學的新興前沿>(Emerging frontier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可以幫助我們對再生醫學深入的了解。作者指出,彌合知識差距才可以實現再生療法(Bridging knowledge gaps could enable regenerative therapy),登上人類再生的頂峰需要跨學科的努力,將生物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師和臨床醫生聚集在一起。從頂部看去,將展現一個經過改造的醫學景觀,它能夠無縫地使器官恢復活力,最終延長人類的壽命和健康壽命。
幾乎所有人類疾病,無論是損傷、感染、慢性病還是退行性疾病,都會損害組織 ( 1 )。此外,45% 的死亡可以追溯到與炎症和纖維化相關的再生障礙。損傷後恢復健康需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誘導人體組織再生?確定指導難治性組織沿著再生路徑的指導性線索仍然是一個關鍵但難以實現的目標。儘管如此,針對阻礙再生的障礙(包括祖細胞不足和/或功能不足、纖維化和慢性炎症)的方法正在從實驗室到臨床繼續取得進展。使用細胞療法、體內重編程、合成生物學以及抗纖維化和抗炎療法在克服這些障礙方面取得了關鍵進展,但仍存在許多挑戰,必須解決知識差距,使再生成為現代醫學的支柱。
替換因疾病而丟失或受損的組織成分
再生療法最顯著的要求是替換因疾病而丟失或受損的組織成分。激活內源性幹細胞是一種有吸引力的策略,但迄今為止,最大的益處來自細胞療法。基於成人幹細胞的再生療法已顯示出治療血液惡性腫瘤、燒傷和眼部退化的臨床益處。這些治療方式也適用於基因編輯以糾正單基因擾動。例如,一名患有交界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一種由層粘連蛋白 332 基因突變引起的致命皮膚病)的小男孩接受了自體(患者自己的)皮膚移植治療,收集了男孩皮膚的毫米大小樣本,並用表達野生型層粘連蛋白 332 cDNA 的逆轉錄病毒載體進行轉導;然後在移植前將組織離體擴張,以恢復 80% 的體表面積。
登上人類再生的頂峰需要跨學科的努力
再生療法曾經被認為是醫學的未來的東西現在正在成為現實。但是(還)沒有再生的靈丹妙藥。除了科技創新,還有成本和生產的實際考慮。由於缺乏適當的臨床前模型和缺乏關於構建組織的指導信號的基本信息,針對涉及多種細胞類型的複雜疾病或損傷的再生療法的創新受到阻礙。因此,現在正在努力在不同的模型系統中以及在不同類型的損傷之後系統地繪製組織修復圖。非脊椎動物甚至植物界的激進策略正在浮出水面,而不是將療法限制在哺乳動物生理學規則。例如,增強軟骨細胞合成代謝的納米級植物光合系統可以限制小鼠的軟骨退化和骨關節炎。
實現人類再生需要從囓齒動物模型快速過渡到臨床相關的大型動物和人類研究。登上人類再生的頂峰需要跨學科的努力,將生物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師和臨床醫生聚集在一起。從頂部看去,將展現一個經過改造的醫學景觀,它能夠無縫地使器官恢復活力,最終延長人類的壽命和健康壽命。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