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國家財經指標【專欄】氫能時代來臨

【專欄】氫能時代來臨

Date:

氫是宇宙最豐富的元素,燃燒後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全球高喊2050淨零排放,不少國家紛紛啟動低碳能源新方案,燃燒後只產生水的氫氣,成了後石油時代重要的潔淨能源選項。國際能源署(IEA)指出,2050年全球氫氣供應量可達每年5.3億噸,全球現已有31個國家與地區,發表氫能戰略藍圖,世界正站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迎接氫能新時代。

從取之不盡的水資源中分解氫,透過能量轉換提供電力並生成水,如此周而復始的資源循環,描繪出人們對於未來永續世界的想像。氫是宇宙最豐富的元素,能量密度大,燃燒後又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因而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早在1970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授博克里斯(John Bockris),在通用汽車技術中心的一場演講當中,提出「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一詞,設想未來以氫氣取代石油,成為支撐全球經濟的主要能源。20多年前,氫燃料電池有了新的技術進展,日本和美國再次倡議氫經濟,但成本和技術尚未成熟,仍未實現氫經濟願景。

近來氫能復興,最主要的驅動力就是2050淨零排放。為了達到淨零目標,全球苦尋替代傳統石化燃料的潔淨能源,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指出,取自大自然的再生能源雖然扮演要角,但發展有其環境限制,仍需部分低碳燃料支撐零碳世界。

國際能源署在其公布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指出,若想達到2050淨零排放,氫能需占整體能源使用13%,在國發會公布的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中,氫能也占電力供給的9%至12%。從整體能源使用角度來看,「氫能不僅是全球、也是臺灣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角色。」

為了加速臺灣邁向氫能時代,工研院在近日提出「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氫氣長期做為石化煉製中不可或缺的要角,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就指出,「這是氫能發展的一小步,卻是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一大步;要達到淨零排放,沒有氫能萬萬不能。」

2040綠氫將成主力

氫氣依照來源不同,而有灰氫、藍氫、與綠氫的分別。以化石燃料如天然氣經蒸汽重組產生的氫氣,稱為灰氫;若將蒸汽重組過程中的碳排,經由碳捕捉及封存或再利用,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則稱為藍氫;只有以再生能源電解水產氫的方式,才是最潔淨的綠氫。現今全球氫氣生產大部分為灰氫,隨著技術提升與成本下降,預計在2040年綠氫將會成為主力。

萬皓鵬指出,目前臺灣氫氣用量大約在30~40萬噸,主要來自以石化燃料產氫,幾乎百分之百都是灰氫。在工研院規畫的藍圖裡,2050年臺灣氫氣需求量將達435萬噸,成長10倍之多。這些氫氣來源,評估臺灣再生能源設置與調節情境下,高達四分之三要靠進口,四分之一則是自產藍氫及綠氫,自產數量約為110萬噸,估計其中7成是綠氫,3成是藍氫。

雖然氫氣進口成本不低,但萬皓鵬認為,到了2050年,使用化石燃料需付出碳費,而氫氣成本以鄰近日、韓所提出的目標,均在每公斤2美元左右,而未來可能的氫氣供應大國澳洲,則提出出口目標為每公斤1.4-1.5美元,目前比天然氣貴一點,但若加上碳排和碳費的考量,「氫能和化石燃料在經濟成本上的競爭就會拉近,會具備替代能源的優勢。」

夏威夷也已設立加氫站

多管齊下投入氫能發電

萬皓鵬指出,未來氫能主要有三大應用,也就是「發電、工業應用和交通載具」,臺灣有不同機會。首先在發電上,分為定置型發電和分散型發電兩種模式,前者就像大眾熟知的火力發電廠,後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燃料電池發電。

在定置型發電上,近幾年國際已實地測試以氫氣與天然氣混合燃燒,30%的混燒比例,已完成技術驗證。

臺灣因產業能量及市場規模等因素,切入大型發電系統的機會不大,但未來引進「氫氣機組」後,在地的工程公司可負責運轉維護。

在分散型發電上,現階段市場主力有兩種,一種是可快速啟動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另一種是適合作為基載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早在20多年前,臺灣便投入PEMFC研究,有許多燃料電池供應商都以PEMFC為主,有些甚至已能做到整組成品輸出,外銷至東南亞和日本等地。

工研院也投入發展PEMFC的金屬雙極板,不僅體積更輕薄,成本也只有原先碳板的50%,「未來臺灣在PEMFC的發展很有機會」萬皓鵬說。

氫能車滿足長途運輸需求

在工業應用上,萬皓鵬表示,產業因不同製程,使用氫氣已是行之有年,像是煉油業、石化業、鋼鐵業等,都是氫氣需求量很大的產業。此外,也有些產業在製程中,會有餘氫排出,如造紙業、半導體業等。過去工業餘氫直接排放或燃燒,但近年因為能源議題,也開始出現餘氫回收再利用的討論。

但若採用燃料發電,純度需達99%以上,如果餘氫雜質過多,可能會讓燃料電池的觸媒降低發電效率。

在交通載具上,為達2050淨零排放,國際專家一致認為,小型車朝向電動化發展,許多國家研擬停售油車;但對於需要長途運輸和載重的巴士和貨車,電動車續航力就顯不足,也需要較長時間充電,預料大型車會以氫能車為主。

相比電動巴士最多只能跑200公里,充電動輒數小時,氫能巴士只要儲氫5到10分鐘,就能跑400公里,更具優勢。工研院也投入車用儲氫瓶技術,開發碳纖複合材料,更安全又輕量。

「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中,台電規劃今年底和日本三菱重工引進天然氣混氫發電機。

搶先布局未來氫能經濟

能源是最基礎的民生需求,但能源系統建置需要時間,不管是自產或進口,都需要長時間的規劃和建設,就像過去發展天然氣,也花了很長時間建置天然氣接收站,並且和天然氣供給國簽約。

萬皓鵬進一步指出,國際研究調查機構普遍估計,氫氣大規模使用將在十年以後,看似還有不短時間,但臺灣從現在就要開始布局,不僅是建構儲存和運輸等基礎設施,還有法規調和,甚至要在氫能技術上做出突破,屆時臺灣就能以技術領先者的角色,在新興的「氫經濟」上搶得先機。

氫能時代來臨/林正祥提供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林正祥
林正祥
1970年師大英語系畢後,赴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任教,1975年轉任教俄亥俄州立大學。期間,曾應聘任尼克森總統辦公室、匹茲堡洛克威爾國際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美鋼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商會(Columbus Area Chamber of Commerce )顧問;1998年返台推廣美國”高新”科技、包括「省電90%綠建築、環保、國防戰機暨航空」等免技轉高新產業項目,以及可「強國富民」的航空文化。現任「祐祥直升飛機股份有限公司」(www.yoshine.com.tw)董事長。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