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地球變得炙熱,七月不受歡迎地獲得了自十九世紀有記錄以來最熱月份的稱號。事實上,氣候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過去 12 萬年來最熱的一個月。然而,鑑於氣候變化的速度之快,七月只是帶來了即將到來的炎熱的味道。愛麗絲·希爾(Alice Hill)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氣候災難的時代已經到來:為未來的極端天氣做好準備>( The Age of Climate Disaster Is Here:Preparing for a Future of Extreme Weather)
氣候變化將摧毀全球的生命、生計和社區
2015年,世界領導人制定了一個目標,即控制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溫度上升1.5攝氏度,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災難性影響。七月,全球氣溫突破了這一臨界上限,儘管只是短暫的。僅在美國就有近 5,000 項當地高溫和降雨記錄被打破;全球範圍內,這一數字已超過10,000。科學家預計 2023 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儘管氣候科學家長期以來預測此類極端天氣事件會增加,但一些人最近對氣候變化的速度表示震驚。創紀錄氣溫的突然爆發給人類發出了警告:要麼適應,要麼死亡。今年遭受的氣候災難的規模再次證明,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僅僅關注緩解措施已經不夠了——換句話說,制定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有害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戰略是不夠的。世界還必須更加關注適應、升級基礎設施和政策以抵禦極端天氣。如果政府和社會不做好充分準備,氣候變化的破壞性影響將摧毀全球的生命、生計和社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8 屆締約方會議 (COP28) 定於 11 月底至 12 月初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UAE) 舉行,這為各國最終將適應與減緩同等對待提供了一個關鍵時刻。國際氣候議程。今年的締約方會議可能預示著氣候努力的拐點;由於氣候災難仍在全球範圍內肆虐,因此應激勵各國政府採取比以往峰會上更為激進的行動。這為各國最終在國際氣候議程上將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視提供了一個關鍵時刻。今年的締約方會議可能預示著氣候努力的拐點;由於氣候災難仍在全球範圍內肆虐,因此應激勵各國政府採取比以往峰會上更為激進的行動。這為各國最終在國際氣候議程上將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視提供了一個關鍵時刻。今年的締約方會議可能預示著氣候努力的拐點;由於氣候災難仍在全球範圍內肆虐,因此應激勵各國政府採取比以往峰會上更為激進的行動。
更大的洪水、更熱和更長的熱浪、更具破壞性的野火
僅憑熱量統計數據,雖然令人震驚,但並不能說明氣候影響的全部情況。更高的氣溫意味著更大的洪水、更熱和更長的熱浪、更具破壞性的野火、更嚴重的乾旱和更強烈的風暴。今年夏季高溫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令人震驚。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氣溫連續 31 天超過 110 華氏度,路面溫度升高到人們和寵物的皮膚接觸到灼傷的程度。伊朗西南部的氣溫達到 122 華氏度,迫使政府宣佈公共假期,因為天氣太熱了,無法工作。八月,備受期待的韓國童子軍大會被縮短,數百名青少年因中暑而生病。氣候變暖、潮濕,蚊子大量繁殖,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席捲孟加拉國,造成數百人死亡,醫療服務人員不堪重負。加拿大野火所產生的煙霧將希臘大小的領土夷為平地,迫使數百萬美國人和加拿大人呆在室內以避免呼吸道疾病。在大風的推動下,野火摧毀了夏威夷毛伊島,造成至少 114 人死亡,歷史名鎮拉海納變成一片廢墟,當地人被迫跳入大海躲避大火。
今年夏天的極端降水也造成了破壞。新德里七月份的單日降雨量達到了半英尺;隨後發生了致命的泥石流和山洪。在一向乾燥的北京,7月的另一場暴雨帶來了140年來最大的降雨量,是該市8月份平均降雨量的四倍。七月下旬,歐洲遭遇嚴重熱浪,意大利人目睹了接近哈密瓜大小的冰雹,其中一塊冰雹幾乎有八英寸長,這是該大陸有史以來最大的冰雹。
中國出現破紀錄高溫的可能性是人為氣候變化的 50 倍
這些事件造成了高昂的人力和經濟成本。房屋被毀,學校教育中斷,供應鏈斷裂。正是人類給我們自己造成了這樣的痛苦;世界天氣歸因組織(一家通過分析數據來確定氣候變化的非營利組織)的一項分析顯示,如果沒有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今年夏天席捲歐洲和美國西南部的高溫天氣「幾乎不可能發生」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這種因果關係在全球範圍內都適用。根據世界天氣歸因,中國出現破紀錄高溫的可能性是人為氣候變化的 50 倍。
到目前為止,政治領導人、企業和科學家主要將氣候變化討論的重點放在減少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有害污染上。英國氣候變化適應委員會主席表示,挑戰的另一面——適應或為今年夏天目睹的災難性天氣事件做準備——仍然「資源不足、資金不足且經常被忽視」。適應努力——例如,加高建築物以避免洪水,恢復紅樹林等自然基礎設施以緩衝海平面上升,以及投資能夠在炎熱、寒冷或乾旱等極端條件下運行的電網——仍然有限即使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已經惡化。2022 年,聯合國得出結論,如果不加強關注,
氣候變化的破壞力從未如此廣泛顯現
除了設定將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最好低於1.5攝氏度)的目標外,2015年《巴黎協定》還制定了全球適應目標,旨在「增強適應能力,增強抵禦能力,降低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此後的幾年裡,政策制定者更加關注適應工作,但他們的工作卻陷入了複雜化。由於氣候災害的影響往往是在當地感受到的,因此解決方案必須適合當地情況,這使得大規模適應藍圖的複製變得更加複雜。衡量適應方面的進展也比緩解方面更具挑戰性;例如,計算未排放到大氣中的碳量比計算已避免的洪水損失更容易。考慮到這些障礙,全球適應目標仍然模糊。儘管各國在 COP26 之後努力製定和實施適應目標,但由於在目標、定義和財務術語方面存在根本分歧,這些討論陷入停滯。今年的締約方會議旨在通過一個框架,更明確地闡述氣候適應的全球戰略。
人們對今年夏天的災難記憶猶新,COP28 可能會成為適應工作的轉折點。氣候變化的破壞力從未如此廣泛地在全球範圍內顯現出來,氣候引發的災難的爆發讓數十億人對災難的嚴重性和影響有了第一手的了解。社會新發現的氣候災難個人經歷可以而且應該成為加強適應努力的推動力。但大範圍的災難是否會促使政府和政治領導人在氣候問題上採取更有力的行動,包括適應行動,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沒有一個國家對氣候變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加快適應努力至關重要。沒有一個國家對氣候變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即使是那些已經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的國家也是如此。例如,荷蘭是適應方面的傑出領導者。由於該國四分之一以上的地區已經位於海平面以下,因此它已投資為最壞情況的洪水做好準備。然而,就連荷蘭人也對今年夏天破紀錄的高溫感到措手不及,6 月份持續三週的熱浪導致 39,000 人死亡,比同期預期高出 5%。中國計劃到 2030 年將 80% 的城市地區轉變為「海綿城市」,即旨在增加降雨吸收和再利用的城市,但這一目標無法與今年夏天的洪水抗衡。包括北京地區在內的大面積洪澇暴露了中國防洪力度的不足,近百萬人被迫撤離。在美國,所謂的十億美元災難(即每次損失超過 10 億美元的災難)數量已從 2002 年的 6 起激增至 2022 年的 18 起。僅在 2023 年的前 7 個月,美國就經歷了15次這樣的災難。儘管破壞不斷升級,美國政府卻未能製定國家適應戰略,在發達國家中顯得格格不入;大多數發達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歐盟國家,都已將此類戰略視為管理氣候風險的重要工具。此類災難已從 2002 年的 6 起激增至 2022 年的 18 起。僅 2023 年前 7 個月,美國就經歷了 15 起此類災難。儘管破壞不斷升級,美國政府卻未能製定國家適應戰略,在發達國家中顯得格格不入;大多數發達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歐盟國家,都已將此類戰略視為管理氣候風險的重要工具。此類災難已從 2002 年的 6 起激增至 2022 年的 18 起。僅 2023 年前 7 個月,美國就經歷了 15 起此類災難。儘管破壞不斷升級,美國政府卻未能製定國家適應戰略,在發達國家中顯得格格不入;大多數發達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歐盟國家,都已將此類戰略視為管理氣候風險的重要工具。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