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蒙...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蒙藏文化館舉辦「拈花微笑-連寶猜陶藝創作展」

Date:

 

(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

陶藝家連寶猜女士自12月7日至2025年5月18日在文化部蒙藏文化館(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8巷3號)舉辦「拈花微笑-連寶猜陶藝創作展」,12月13日上午10時30分舉辦開幕儀式,出席貴賓有文化部長李遠、前文化部長洪孟啟、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王壽來、前海基會副秘書長劉克鑫、蒙藏文化中心主任高玉珍、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格桑堅參、臺北市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三雄、中華多元文化復興協會理事長薛少奇等。

陶藝家連寶猜女士(右三)與前駐德外交官丁榮祿(左一)、前光華雜誌總監薛少奇(右一)等好友合影。(攝影∕記者鄭松維)
陶藝家連寶猜女士(右三)與前駐德外交官丁榮祿(左一)、前光華雜誌總監薛少奇(右一)等好友合影。(攝影∕記者鄭松維)

連寶猜,1953年出生彰化鹿港,1973年畢業於銘傳三專商業設計科。隨即投入藝術創作與設計,曾追隨名雕塑藝術家楊英風學習雕塑、顧獻樑教授學習近代藝術理論。論其師從,對於連寶猜陶藝創作影響最深者,是拜學於名陶藝家邱煥堂與林葆家門下,從此開啟日後陶藝創作的新視野。1999年成為首位榮獲美國富達盃亞太藝術大獎的臺灣藝術家,同年獲頒20世紀藝術成就獎。2015年榮獲佛羅倫斯雙年展銀獎等國際大獎肯定,作品更為國內外機構收藏,國立歷史博物館曾三度為其舉辦陶藝特展。

連寶猜佛像陶藝作品(攝影∕記者鄭松維)
連寶猜佛像陶藝作品(攝影∕記者鄭松維)

「拈花微笑」展出36件佛菩薩塑像及各式彩繪陶瓷創作,其雕塑佛像大多表情從容、型態古樸、線條簡約,傳達不同的微笑與慈悲的意境,她所塑造的綠度母、白度母,如同眾生的母親,以悲天憫人關照著大地眾生。此外,連寶猜特別為此次展出創作一系列碗盤,描繪自然景色的漸次轉換,或人物神情的展現,呈現不同題材和多層次的釉彩,別具風采。

連寶猜近年來醉心嘗試各種釉藥於陶藝作品上,透過高溫鍛燒淬鍊,創作出一系列賞心悅目的作品,同時也藉重複合材料來展現作品的意念及旨趣。在佛像創作中,雖是古風造型的表現手法,卻不會讓觀賞者產生距離感,流暢的線條、簡潔的造型,姿態韻味各異。每位觀賞者都會被那作品的一抹微笑,引入慈悲與智慧的境界之中,讓緊繃的心情獲得舒緩,令人心生歡喜。

「拈花微笑-連寶猜陶藝創作展」系列作品(攝影∕記者鄭松維)
「拈花微笑-連寶猜陶藝創作展」系列作品(攝影∕記者鄭松維)

連寶猜表示,她的創作經常被說笑容像嬰兒一般,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認為修行到極致時,就會成為人之初的嬰兒一般;至於佛像為什麼都呈現前傾的模樣,則是要展現父母給子女無窮無盡一輩子的愛,始終傾聽孩子聲音的意象。連寶猜指出,走過世界各地,她與先生的年紀也大了,所以在此次展覽以後,要把作品都捐出進行義賣,所得捐贈給偏鄉補充醫療設備,「身在臺灣,就是要愛臺灣」。

連寶猜(坐者)為導覽志工講解陶藝創作背景。(攝影∕記者鄭松維)
連寶猜(坐者)為導覽志工講解陶藝創作背景。(攝影∕記者鄭松維)

回顧連寶猜的創作歷程,除了早期的生活陶藝作品外,絕大部分的重心放在陶塑的表現,亦即透過陶土的可塑性去表現立體的人物、動物以及神佛等主題造型,並且將陶塑作品結合鑄鐵與油彩的搭配,開展出個人陶藝創作的當代格局;其創作議題充滿了對社會的反思與人文關懷,嘗試從不同角度去了解社會各個層面並利用新聞事件來描述與剖析人性。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