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常會令人多愁善感之外,人到中年,也等於到了憂愁的季節了。董橋在《中年是下午茶》寫道:「中年最是尷尬。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 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的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是用濃咖啡服食胃藥的年齡。」想心事,多憂思,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事。上了年紀,經長會「發楞」,英文會用A penny for your thoughts來形容。妙齡女郎之作思考,有如青年男士之塗臘抹粉(A young lady who thinks is like a young man who rouges.)而中年的「發楞」什麼美感都沒有,只有流口水和一個「傻」字。
多愁善感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點「自戀」。去年剛去世的《百年孤寂》的作者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說:「多愁善感的人是承認你已經墮落到自己模仿自己的人。」(an admission that you ve been reduced to imitating yourself )。人到中年,尤其到了晚年,最容易提「當年之勇」,也等於最會「自戀」,中老年人多愁善感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都可能被建議吃抗憂鬱症的藥嗎?
無所適從( not know what course to take)是每一個人都有過的經驗,而且延續的時間也都不會太短,有的人甚至終身如此。那是一種「什麼都沒有」或「什麼都有」變成同一種心態的症狀,像一個窮光蛋為沒有錢而發愁,和一個富翁為錢多得不知如何支配,兩種人發的愁竟然還滿相似的。這已經是人生觀、價值觀混亂的問題,他需要的或許是一名牧師、哲學家或一個知心的朋友,甚至只是一隻依偎在身邊的小貓;而不是藥物或醫師。
引起情緒失調造成重度憂鬱的根本原因依然未知,目前探討分為三個範疇:即生物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及遺傳因素。其實,憂鬱症的治療,除了吃藥之外,也有所謂非藥物治療。目前較多科學證據支持有治療憂鬱症效果的呢?像是心理治療,其實也是會對患者的腦部產生功能上或思考上的改變,對於一些藥物治療反應不好的患者,也是有一些輔助的效果,也可以藉由心理治療來調整這些患者對於自我的觀感及改善悲觀的想法,這種療法也有較多的證據支持其療效。
也有藉由環境的調整(熟悉的、穩定的、有安全感的)、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來改善憂鬱的症狀,透過這些有趣及生活化的輔療團體活動,提供失智症者適度的刺激與活動機會,降低依賴性,進一步可減少問題行為及照顧者的壓力。
提醒你,當1/4的美國女人都被建議吃精神藥物,發瘋的可能不是女人,是誰呢?大家都心知肚明。重點是,你如果也被建議吃這類藥物,多跟建議你的人談談,如果他願意把時間給你,也許只消一席愉快的談話,你就不藥而癒也說不定呢!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