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技術擴散的文化濾鏡效應
當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DeepSeek以驚人速度滲透全球市場時,各國社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接受曲線:中國大陸科技社群將其視為產業升級利器,歐盟監管機構則啟動緊急風險評估,中東地區在宗教倫理框架下展開激烈辯論。這種技術落地過程中的「文化濾鏡效應」,實質揭示了更深層的現代性衝突——在效率優先與風險規避、集體利益與個人權利、技術烏托邦與人文主義傳統之間,全球社會正通過對新科技的態度差異,重演著數位時代的「文明對話」。
風險認知光譜:從技術樂觀主義到預防性焦慮
在技術接受度的文化差異研究中,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提出的「風險社會」理論具有關鍵解釋力。當DeepSeek這類具備自主進化能力的AI系統出現時,集體主義文化傳統濃厚的東亞社會(如中、日、韓)展現出顯著的技術包容性。中國大陸工信部2023年《生成式AI產業白皮書》顯示,78%受訪企業認為AI代理將在三年內重塑工作流程,這種樂觀態度植根於「實用理性」的儒家傳統——技術效能提升被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合理路徑。
對比之下,深受基督教「原罪」觀念與啟蒙理性傳統影響的歐美國家,對技術風險展現出結構性敏感。歐盟AI法案(EU AI Act)將生成式AI列為「高風險系統」,要求開發者提供完整訓練數據溯源,此種監管邏輯本質上是「康德義務論(Kantianism)」的延伸:技術發展必須符合「可普遍化」的倫理原則。這種分歧在具體場景中尤為明顯:當DeepSeek被用於醫療診斷時,新加坡衛生部門著眼於提升基層醫療覆蓋率,而法國國家倫理委員會則要求建立「人類醫生最終否決權」機制。
更微妙的文化差異體現在風險分攤機制上。日本經濟產業省2024年AI社會實驗顯示,民眾對AI決策的接受度與「社會信任資本」呈正相關——在長期奉行終身僱用制的日本,企業被默認為技術風險的緩衝載體,這與美國矽谷「個人責任至上」的技術文化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文化特質直接影響技術演化路徑:DeepSeek在亞洲市場更強調效率優化功能,在歐洲版本則強化透明度與可解釋性模組。
倫理架構的數位映射: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關於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二分法,在當代AI倫理爭議中獲得新的詮釋維度。DeepSeek在不同文化場域遭遇的倫理質疑,實質是各地區現代性進程中未解決的價值衝突在數位空間的投射。
在中國大陸科技社群的辯論中,演算法偏見問題常被置於「發展權」架構下討論——多項實證研究指出,中文NLP模型的道德判斷更傾向集體主義價值觀,這被視為技術本土化的必要調整。相比之下,歐盟基本權利局(FRA)2023年報告強調,AI系統必須內置「價值中立性」機制,此立場源自歐洲啟蒙傳統中對普世理性的追求。宗教文化因素則在中東地區形成獨特張力:沙烏地阿拉伯的Neom智慧城計畫將DeepSeek整合於城市大腦系統,同時由宗教學者團隊開發「伊斯蘭倫理過濾器」,要求AI決策符合《 古蘭經》的利息禁令與道德教誨。
這種倫理框架差異甚至體現在技術架構層面。DeepSeek的歐洲版本採用「模組化倫理架構」,允許用戶自主加載不同道德演算法,此設計本質是對歐洲多元主義文化的技術響應;而中國大陸版本則深度整合社會信用體系數據,體現技術治理與社會管理目標的系統性耦合。值得關注的是,非洲科技社群正發展出第三條路徑:肯亞AI初創公司將DeepSeek與土著知識庫連結,使AI決策納入部落長老議事傳統,這種「去中心化倫理」實驗可能重塑全球AI治理範式。
創新速度的政治哲學:效率崇拜與社會韌性的拉鋸
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戴維·蘭德斯(David S. Landes)曾指出,工業革命進程中的文化差異本質是「時間觀念的衝突」。在DeepSeek的全球化部署中,這種衝突表現為技術迭代速度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文化調適模式差異。
中國大陸「網路巨頭+政府指導」的創新模式創造出驚人的技術落地速度:DeepSeek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從技術測試到全國百校試點僅用時37天,這種效率至上的文化基因,可追溯至「超穩定結構」傳統中對技術實用性的歷史偏好。反觀德國,即便在工程文化深厚的背景下,DeepSeek的工業4.0應用仍需經過工會協商、共決委員會批准等17道程序,體現社會市場經濟(Soziale Marktwirtschaft)傳統中對技術變革的緩衝設計。
發展中經濟體的技術採納策略則呈現雙重性:印度將DeepSeek整合於數位公共基礎設施(DPI),通過「國家AI市場」快速複製成功模組,此舉融合了印度軟體業的敏捷開發傳統與後發國家追趕戰略;巴西則在亞馬遜流域治理中限制AI決策權限,此種「選擇性擁抱」策略反映熱帶文化對線性進步觀的在地性質疑。
全球科技合作的破局點:動態互惠架構的崛起
面對技術接受度的文化鴻溝,傳統的「技術標準統一化」思路已顯現侷限性。2024年OECD最新研究指出,全球76%的AI合作項目正轉向「動態互惠框架」(Dynamic Reciprocity Framework),即在核心安全標準之外,允許倫理模組與應用協議的文化適應性調整。
DeepSeek開發團隊的跨文化工程實踐具有啟示意義:其系統架構採用「核心演算法+文化介面層」設計,在保持基礎模型一致性的同時,通過地域化RLHF(人類反饋強化學習)機制吸收在地價值偏好。這種技術架構的創新,實質是對文化相對主義與技術普遍主義的辯證綜合。
在治理層面,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推出的AI治理沙盒機制,提供跨文化調適的實驗場域。例如在東南亞跨境電商場景中,DeepSeek被要求同時遵守伊斯蘭金融法則、中國數據主權規範與歐盟GDPR條款,此種壓力測試正在催生新型治理工具包。
結語:科技人文主義的再啟蒙
DeepSeek的全球接受度差異,本質是各文明對「何謂美好生活」這一終極命題的數位化表徵。當技術創新速度超越文化適應週期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價值觀輸出或被動適應,而是建立「科技-文化共生演化」的新模式。這要求技術開發者具備文化詮釋能力,政策制定者掌握技術哲學素養,最終在差異性中提煉人類文明的共同演進密碼——或許正如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言,技術的本質絕非技術本身,而是人類存在方式的具象化呈現。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