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佩昭/台中報導
「利用一張雪霸公園月曆以及鑽石切割概念,我轉而表現彰化八卦山的樹木、岩石原始樣貌,還有山壁的光與影。最細膩的是剪完一顆顆小星星後,將剩下的一片片碎屑,用細夾子貼黏在月亮表層。」
「一小塊剩餘的長形零碼布,很像動物紋路,順手剪成長頸鹿模樣。紫色是用到綢布,以潤飾旁邊的色調來提味,右下角則是家中的舊裙子布料。長頸鹿的眼睛,也是布料其中的元素。」
「潑墨之後,竟意外出現一位柔和的女仕側臉,我用絲綢零碼布當髮飾,再用日本花色對稱。小圓點的花布很像流蘇,加一點點金色顏料,遠觀近看,各有一番風味。」
一本以圖畫為主、老少咸宜、中英文對照的新書《綠概念藝術風台灣》,最近由台灣「前衛出版社」發行上市,作者謝碧芬以自己創作十五年的經驗,鼓勵大家都來學習拼貼, 也期許能夠給常常千篇一律的兒童畫,注入另一種媒材創作方式。
謝碧芬1961年出生於台南,婚後定居台中已三十多年,從拼貼藝術創作發跡,作品強調品味、精緻與環保,風格獨特。曾任大墩社區大學講師,現任芬園藝術創作坊執行長、台灣普羅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
原本是家庭主婦的謝碧芬說,她的先生羅榮源認為藝術就是反映生活,傳統繪畫需基礎素描及太多材料,讓許多人立即打退堂鼓,建議她一開始「只貼不畫」,用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回收報紙、雜誌、卡典西德、布料等各種組合,將可替自己找到另類的簡易創作路徑。
曾經在大學兼課三十年的建築師羅榮源,有一半時間在教授美術相關課程,尤其是只有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必須思考如何讓學生有最多收穫及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試著教「拼貼」,學生們反應很不錯。
羅榮源把教授拼貼的課程,也在自己太太身上實驗,先從身旁用剩下「無用」的卡典西德做為媒材,然後又結合布料創作,近年更搭配歐普藝術,使作品更有空間層次感,成績令人驚豔。
本書藉由謝碧芬從零開始學習的故事與四十幅作品,內容除了抽象的童趣,更強調「綠色再生」理念,把美學融入生活當中,如此一步一腳印,也可鼓勵學校老師指導小朋友,依照此方式學習,在過程中體會「愛地球」的重要。
美國半導體界兩位來自台灣的巨擘黃仁勳和蘇姿丰,因今年相繼返台新聞而非常熱門,台南親戚們都與有榮焉,也群集為藝術家親戚謝碧芬舉辦新書發表會分享喜訊。蘇姿丰的媽媽是羅榮源堂姊,黃仁勳媽媽是羅榮源爸爸的親妹妹,謝碧芬笑稱她也因此沾了光彩。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