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出引進跟管理外籍勞動力,要企業化經營並聘僱適切的人

826
溫玉霞委員及王鴻薇委員於立法院召開「移工問題總體檢」公聽會,張姮燕以學者的角度建議,公部門應該要有企業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的知能,幫有照護需求的家庭聘僱最適切的人力進來。
溫玉霞委員及王鴻薇委員於立法院召開「移工問題總體檢」公聽會,張姮燕以學者的角度建議,公部門應該要有企業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的知能,幫有照護需求的家庭聘僱最適切的人力進來。

國民黨立委溫玉霞、王鴻薇於5月30日召開移工問題總體檢公聽會,邀專家學者、弱勢團體、受照護者及家屬等參與。會中,王鴻薇委員提出在過去幾個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讓產業及家庭在移工失聯後在一個月後得再次提出申請,讓之前等待期三個月的時間縮短,但雖然家庭看護移工的等待期從3個月縮短為1個月,這1個月對於需要看護移工協助的家庭,仍舊不合理。另外,王委員也指出,目前各方面都在等待開放移工名額,但是家庭移工數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增加的卻是營造業、長照機構以及農業,許多產業也希望增加移工名額,卻都苦等不到,譬如觀光旅館業,計畫用補助的方式,但是用補助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以上這些手段,都沒有辦法符合大家的需求。

而溫玉霞委員表示她曾討論「就業安定費」問題,諒及有一些家庭雖然不是中低收入戶,但是醫療費用已經構成龐大負擔,卻還要再繳納因聘僱移工而影響台灣勞工的就業機會而收取「就業安定費」,對於一個小家庭仍構成很大負擔,因此溫委員認為應該有改進的方法。而就安基金委員會成員,佔移工總人數40%的家庭看護移工雇主,竟在就安委員會的5位中,沒有「家庭看護雇主代表」,而個救安委員會29位代表中,也只有1位與看護移工有點連結。就業安定費從家庭看護工雇主手上收取,卻沒有家庭類雇主代表,非常不合理,更導致決策制定者無法聽見病友及家屬的照護需求。溫委員明白表示,今年6月要重聘就安委員會委員,要求勞動部次長通盤檢討加聘弱勢團體,在瞭解家庭照護端的需求後才能這定良好的照護政策。這場公聽戶,有多位專家學者出席,包括神經內科專業醫師、管理學院教授、台北雙律師等。其中,張姮燕以學者的角度,帶入企業化經營的概念,建議公部門幫有照護需求而聘僱外籍看護的雇主們,引進個人與工作適合(person-job-fit)的勞動力,並接著做好獎懲制度,而政府跟家戶也需要了解跨文化管理,以適應家中因為照護所需而多了一到兩位異國人士同住的溝通、飲食文化等差異。張姮燕會中提出以下幾點,最為勞動力的通盤檢討。

• 政府應全面了解國人跨國勞動力的需求,視個別病人和家庭的狀況,特別是照顧失智病人、重症兒童、重症病人的家庭,去提供相對應的家庭看護工人力,不應忽視他們的困境。
• 移工制度已有30年歷史,政府應該積極改進,呼籲提供更好的照護品質給重症失能家庭外,建立專業的照護工種,與其他勞工工種區分開來,並由衛福部接手家庭看護工管理,及建立專責負責部門。
• 勞動部在家庭看護工引進管理鬆散,需要改善培訓和建立篩選機制。
• 對於逃逸外勞,不應只依賴移民署少數人力抓捕,應考量保護國家人才安全等國安問題。
• 移工並非唯一有工作權的人,應關注其本國雇主的工作權,不應只把重點放在移工身上。
• 就業安定基金應有公平收費標準,尤其對重症失能者家庭給予免繳的政策。
• 政府在分配就業安定基金時存在不公平和限制,委員會成員不應只有同一群人,建議應將其列入失能家庭照顧者代表。
• 長照司需全盤檢討外勞培訓成效和逃逸情況,避免浪費人力資源。
• 鼓勵政府在細節管理層面徵求第一線照護服務家屬意見,了解他們的照護需求。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