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公益活動【鄭春鴻專欄】天堂沒有幽默...

【鄭春鴻專欄】天堂沒有幽默?

Date:

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Stendhal,1783-1842)在他晚年(1838年)寫《巴馬修道院》獻辭中說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確,只有少數幸福的人才有福氣享受文學這道佳餚。我們可以說,多愁善感並不是一件壞事,它不但不需吃藥去「治療」,甚至是少數幸福的人才有的人格特質,包括作家及文學愛好者求之不得的「天賦」。馬克吐溫更直接地指出:「幽默的秘密來源不是奔悅而是憂愁;天堂上是沒有幽默的。」(The secret source of humour is not joy but sorrow; there is no humour in heaven.) (按:大家不都說天堂只有快樂嗎?)

不要把自已變成葡萄乾

多愁善感是怎麼來的?從得癌症來的嗎?或許。癌症就像人生滋味的酵素之一,而多愁善感則是酵母。不一定要得癌症,那些使人看到死亡線而沒有越過去的,比如中風、心臟病、重大車禍等,都是不同質地的酵母,它們使人生發酵,使人發現人生有不同的口感、咬勁兒,不同的香氣與滋味。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C. G. Jung,1875-1961)說:「多愁善感是一種掩蓋淫蕩的上層建築(Sentimentality is a superstructure covering brutality)。」當然多愁善感這種「人生的酵素」也不可避免地聞及過去沒有發現的腐氣、霉氣、臭氣,以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人造香精氣。

波蘭詩人朱利安‧圖維姆(Julian Tuwim,1894-1953)形容葡萄乾(raisin)是一顆發愁的葡萄(a worried grape),學會多愁善感的癌症病人差可比擬。一顆發愁的葡萄只是表面多了些皺紋而已,千萬不要把自真的變成葡萄乾(raisin),患上憂鬱症,雖然你以為甜度還在,甚至自以為更甜,但就回不來新鮮葡萄的光亮多汁了。

事情總是過猶不及的

因為,事情總是過猶不及的。剛剛好,或多一些的多愁善感,可能使你成為一個作家、畫家或可以享受文學、藝術的「少數幸福的人」;但是,倘若「太多的」多愁善感,可能就沒那麼「好玩」,那麼「幸福」了。這首王菀之唱的粵語歌,你聽過嗎?歌名就叫《多愁善感》,我們來看看歌詞,作詞者是林夕:

「頭亦懶洗 留待下世 / 什麼會令你不管身世 / 但你不願提 閒話放低 / 無事也痛哭這等於自毀/你雖看通無數道理 / 無力制止奇大脾氣 / 起身若是為上班不願意起/憂慮難過試過想死 / 來找我不算遲 全因腦分泌出了事 / 就算你多感性也未試過面對生命懶衝刺 / 即使未盡人意 / 亦未至於此 / 人總有不快時 / 能乖乖聽我講吃藥 / 並似拍拖相約數十次 / 頑皮別似小孩子 / 即使你未同意 / 抑鬱可以醫 / 你的友好求你自愛 / 然後你想誰未自愛 / 一般定是俗套講請你看開 / 只令你逃離舊友 / 怕誤解不改 / 愁緒唱到多美請勿著迷 / 舊愛行李還是丟低 / 腦海一下受壓哪只一位 / 難道只有你心中有鬼。」

看來這首歌描述的主人翁已經不太像一般的「多愁善感」,他或她,應該更接近憂鬱症(中國大陸稱「抑鬱症」),寫歌給他的人勸他「乖乖聽我講吃藥」,鼓勵他「抑鬱可以醫」,可見他已經去看了精神科醫師,醫師也開了藥給他吃,但顯然他愛吃不吃的,沒怎麼遵從醫囑。有趣的是明明他比較像憂鬱症病人了,但是作詞者還是把歌名寫成「多愁善感」,可見憂鬱症和「多愁善感」對一般人是不容易分辨清楚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