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唯美和功利主義互不相讓 善...

唯美和功利主義互不相讓 善為大鎧乃藝術美之根本

Date:

(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英國的一群藝術家包含建築師、工藝師和設計師,他們團結起來探索新的美;美學運動的肇始在建置一種新的藝術,一種擺脫陳舊觀念和表面金碧輝煌卻暗藏邋遢的維多利亞時代之道德觀念藝術。「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應運而生,不講故事或提出行為規範與準則的藝術,敢於簡要單純地提供視覺愉悅和暗喻滿足感官的藝術。

唯美和功利主義互不相讓,善為大鎧乃藝術美之根本。(圖翻拍自網站)
唯美和功利主義互不相讓,善為大鎧乃藝術美之根本。(圖翻拍自網站)

這些新美學藝術推動者有浪漫的波西米亞人、特立獨行的人物、前衛建築師和設計師,以及古典題材畫家等。美學意識的勃興引發了廣泛的藝術和設計變革,其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和家庭環境的現代概念甚至迴響到本世紀。如今,唯美主義因其對藝術家與社會、藝術與倫理、美術與裝飾藝術之間關係的革命性重新協商而受到認可,所有這些都為21世紀的藝術運動建立良好的基準。

克里斯蒂安‧胡克《電子繪畫》限量版(圖翻拍自網站)
克里斯蒂安‧胡克《電子繪畫》限量版(圖翻拍自網站)

美學運動如火如荼的開展,諸多爭論也與時俱進。執著信仰唯美主義的藝術家表示,藝術是為了藝術而存在,藝術本身就是目的,應該以自己的方式證明個人的合理性;而推崇功利主義者,聲稱藝術應該根據情況直接立即有用,例如當社會試圖解決某個問題時,站在功利主張的觀點看來,在這種情況下,藝術除了達成美感目標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利益目的。

顯然唯美主義和功利主義是截然對立的,彼此之間不可妥協。一方處於與現實生活完全脫鉤的世界,另一則是持全然緊密結合現實生活的態度。藝評家羅二松說,唯美主義者執意將自己從生活中分離出來,自命清高猶如不食人間煙火,卻渾然不知在現實生活當中,藝術某種程度是「無用的、可以忽略的、沒有實際的用途。」而功利人士暗自竊喜抱著唯利是圖,一如既往不肯退讓。

大衛‧克拉科夫3D金屬牆雕作品《我的心在顫動》90x109公分(圖翻拍自網站)
大衛‧克拉科夫3D金屬牆雕作品《我的心在顫動》90×109公分(圖翻拍自網站)

事實上,功利主義的核心思想是盡可能地改善人類的福祉,其要素有公正、福利、聚合和結果之形態。早期的功利方針在於作為幸福理論的享樂主義,並且是人口倫理的總體觀。它與目前的論說具有南轅北轍的差異:希望可以區分無向量與最大化或合意的展現,創造主觀與客觀間均衡的體系,採取多層次與單層次的意見,以符合大眾需求的功利主義。

藝術是為了藝術而存在,藝術本身就是目的。(圖翻拍自網站)
藝術是為了藝術而存在,藝術本身就是目的。(圖翻拍自網站)

羅二松指出,無論是堅守唯美主義或功利主義的藝術家,對人們的審美情趣推廣,都有不可抹滅的貢獻。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的散文《伍舉論台美而楚殆》,揭櫫功利之美的權衡輕重,所謂「美」,就是對上對下、對內對外、對小對大、對遠對近都沒有害處,所以才叫美,統治者如果重賦厚斂,浪費人力、物力,縱欲無度,就不是美。伍舉的倡議是「無害即是美」,同理而言,「善」就是美!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