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
美國企業家瑞·達利歐曾說:「成功的人生並不等於名利雙收。」達利歐一直都很幸運,因為有機會體驗身無分文,也知道富有是什麼感覺。現在很多人都花很大精力賺錢,如果沒體驗過貧窮與富有兩種狀態,就不會明白金錢是否真的重要。但是,並不是說擁有更多不好,但對達利歐來說,當金錢累積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增加再多,也就不會明顯提升那些認為人生最棒的東西:有意義的工作,有意義的人脈,有趣的經歷、吃得好睡得好、聽歌,各種新點子等其他基本需求和令人愉悅之物。
在英國,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授予臣民的所有榮譽中,爵士頭銜無疑是最令人垂涎羨慕的,對於英國公民來說,沒有什麼頭銜比在名字前面加上「爵士」更為重要。可是,現代藝術運動中舉足輕重的雕塑家亨利摩爾,他總是熱衷於記住自己作為約克郡煤礦工人的兒子之出身,因此在1951年婉拒了皇室授予爵士頭銜,因為他不想被老百姓視為媚俗的當權派人物。
亨利摩爾在職業生涯結束時,已成為世界上拍賣會上最成功的在世藝術家。1982 年,紐約國際知名拍賣行以約台幣3725萬元的價格向收藏家出售了一件183公分高的《斜倚人物》(1945年)。這件作品在1990年創下了1.27億元的天價紀錄,雖然,摩爾的市場在邇後的經濟蕭條期間大幅下滑。2012年,244公分高的青銅作品《斜躺的人物:節慶》在倫敦拍賣會以創紀錄的7.47億元成交,晉升為繼弗朗西斯·培根之後第二高價的20世紀英國藝術家。
藝術市場上,為數可觀的新興藝術家對「成名」這主題產生興趣。其實,他們對名譽的重要性多有誤解,從而阻礙了職業生涯和藝術發展。無可避免,成名是一般人畢生最大的期望,也是首要的目標。諷刺的是,現實中只有寥若晨星的人會超群出眾,而大多數的創作者只能在藝海中浮沉,因此更加在意頭銜、名號的累積,以至漠視初衷,忘卻走上這條道路的原因,忽略專業技藝和美學知識的養成。
對成名的渴望是許多藝術家打理職業生涯的核心價值,努力大半輩子卻無法創造出可持續的、令人景仰的藝術資歷,許多創作者老是不被畫廊老闆相中,摒除在商業市場門外,從而斷斷續續地維持藝術,錯失了執掌多重軌跡的時機,卻不知這些軌跡往往是終身藝術履行的組成部分,由於不切實際的觀念和做法,徹底地打亂既定的藝術生涯,讓作品變得膚淺、內容鬆散,損害整個藝術推展。
藝評家羅二松表示,長期以來,藝術的表現被認為是在彰顯「高雅藝術」,創作作品純粹是為了捕捉美感的經驗;傑作與「不入流藝術」的區別在於,「不入流藝術」往往是為了商業或公關的目的,根據其利益意圖而產出的。然而,充分表露創造力是至高無上的藝能水平,它拒絕當前的理論陳述、原則和約束,並遵循關於美學如何運轉的登峰造極理論,如何獨樹一幟靈動突破性的想法,是藝術家無時或忘的夢境。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