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色年菜 傳統裡混著新意

1978

農曆春節,是華人重要的節日,也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之一。中國人慶祝節日,總與「食物」緊緊連結,比如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春捲、中秋節吃月餅、冬至吃湯圓等,但在台灣也因西風東漸,再加上幾十年來新住民的增長,台灣飲食文化越顯多元。現代家庭,除夕夜上餐廳吃牛排、日式、泰式料理的也大有人在,甚至直接去「吃到飽」餐廳,各自選擇,老少皆歡喜。畢竟,要的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的「團聚」儀式感。

文 / 張姮燕 ( Chang Heidi ) 義守大學助理教授 / 美國普度大學餐旅與觀光管理博士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慶,而台灣在過去物資不是那麼充沛的時代,各個家庭年夜飯,因為口味、喜好、習慣、經濟狀況的不同,開出不同的菜單。而現代化的家庭,已少見過去的三代同堂,妯娌之間也少有需要在準備年夜菜時,各顯神通,甚至分工輪值年菜料理。現代媳婦,甚至也不需要待在廚房,外帶年菜選擇中、日、韓、泰、越、印、歐美的「混和風(fusion)」,也讓年味融合了不同飲食文化。

儘管每個家庭的年菜不同,有的家庭好幾周前開始精心準備,光是泡個筍乾就得兩天,再滷個肉放隔夜到入味;有的家庭,年輕人選擇去打工,天道酬勤領個兩倍的打工錢,跳過團圓飯也省了事。但大部分的家庭,年三十晚上的那頓年夜飯,全家大小如果許可,都希望能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畢竟「圍爐」是重要之事,而吃完飯的節目,不管是打個小牌、唱個歌、講吉祥話、發紅包,各家又發展出不同的風格。但,總有幾道菜,基本的「食材」卻是家家戶戶共同必備的。吃頓飯,吃進肚的,還包括思念,透過一道道的菜餚,找尋著過往的記憶足跡。而華人社會,不但要重視吃,還要透過飲食,在新春伊始討個吉利。而在傳統裡混著新意,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省掉繁文縟節,就成了台灣式的年味。

一、雞:由於雞和家(台語)同音,因此,年菜中有雞就意味著「起家」的意思,在習俗上也要全雞上桌。有的家庭因為小朋友的口味,或年輕人聚餐方便,餐飲連鎖店的炸雞,在年節期間也是生意大好。

二、魚:要一隻「完整」的魚,這也是年夜飯上按照習俗規定,不可吃光的菜餚,要有餘,象徵「年年有餘」。

三、鹹甜糕點:像是年糕、發粿、紅龜粿,因為老一輩認為「吃甜甜、好過年」,加上「糕」與「高」同音,象徵「年年高昇」的意涵。鹹的蘿蔔糕,有台式也有港式,象徵「好彩頭」。把甜年糕,裹上麵粉油炸,或是用餛飩皮包起來炸,又成了一道年菜甜點。

四:烏魚子:早期的烏魚子主要是捕撈野生烏魚製成,不管在台灣人或日本人心目中,都是高檔滋補品,只有富貴人家才有能力購買。在早期台灣社會,烏魚子只有酒家菜或婚嫁喜慶辦桌的冷盤才能吃到,被視為「台菜」必備。頂級烏魚子先用高粱酒或米酒浸泡去膜後,再烘烤,搭配白蘿蔔(或是水梨)與蒜苗切片,「烏金」變成為過年餐桌上的頂級食材象徵。

五、豬腳:豬腳除替長輩祝壽或去霉運外,在年菜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外型呈現團狀,有「闔家團圓」含意。豬肉是台灣人最喜好的食材之一,在年菜中以滷蹄膀、紅燒腿庫、封肉呈現,近年來也有家庭加入德國豬腳,畢竟各國飲食文化都各自有巧合之處。

六:佛跳牆:佛跳牆的食材包山包海,匯集多種食材與鮮味,據說起源於清朝,由福州官員的妻子製作出的宴客菜,藉由食材的層疊與燉煮過程,汲取出食材內的鮮甜與香氣,「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也因為是宴客大菜,就成為一年之中最重要團圓菜中的必備之一。

七:丸子:丸為「圓」的諧音,代表「團圓」的意思,什麼丸子都可以(如炸肉丸子、貢丸、花枝丸、蝦丸),但至少要三種,三種不同丸子有「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台菜還有個不可少的味道,辦桌必有的「八寶丸」,由於內餡蘊含八種以上含新鮮肉品、魚漿、青蔥、荸薺、紅蘿蔔等多種食材,做法繁複,在早期台灣的農村社會,視若山珍海味的食材,故稱八寶丸。傳統味的八寶丸須具備兩大關鍵食材,其中一項是外面必須包覆「豬網膜」,魚漿也要加入「荸薺」增加爽脆口感,這種辦桌菜的「正宗古早味」,出現在團圓菜桌上,也是一種懷舊風情。

八:餃子:除夕包餃子,在中國「北方」是重要的傳統過年習俗之一,因形狀如「金元寶」般,象徵著「招財進寶、財源廣進」的意思,中國北方傳統通常會於守歲時包,於子時吃,所以過年除夕夜迎新辭舊時吃餃子,象徵著喜慶團員、吉祥如意,也表示從一年開始都將大吉大利、財源廣進。本來台灣人不會吃水餃,在飲食文化多元後,加上水餃形似元寶,也有人將把新的硬幣藏入餃子內餡中,祝福幸運吃到的人發大財,增加點年菜的玩興 (playfulness)。

九、蔬果:年節的蔬果都取其諧音,例如髮菜意謂「發財」,芥菜或是刈菜又叫「長年菜」,有「長久、長壽」的寓意。蘋與「平」同音,吃蘋果表示「平平安安」,橘子、椪柑則是「大吉大利」。這些都是過年期間祭祖拜神,或者餐桌上應景的菜餚。

九、其他:臘肉、香腸,也是年節不可錯過的臘味,比如湖南辣椒香腸、麻辣香腸、臘腸、家鄉火腿等。早期台灣各自可見的眷村,有著來自大江南北的菜色、各地口音的方言,每到過年,家家戶戶竹竿上掛起的香腸臘肉,至今雖眷村所剩不多,但台灣也加入不少新住民,把這些年節臘味,繼續在台灣飄香。

或許很多人家中的年菜,還包括韭菜、紅棗、竹笙等食材,也有的家庭準備火鍋、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酸菜白肉鍋等一鍋熱呼呼的火鍋類,取其團圓的意思,讓圍爐時聚在一鍋溫暖的鍋品旁。正因為台灣特殊的人文背景、文化融合與地理位置,使得台灣的年菜充滿多元風味,可以品嚐到中國大江南北、不同省份的佳餚,也有很多中西合併的創意。隨著電商的興起,年貨採購的名單上,糖果、餅乾都跳脫了國界,各式伴手禮,從傳統的南棗核桃糕到近年流行的雪Q餅,從傳統冬瓜糖到各式牛軋糖,從麻粩、米粩到曲奇餅,從棗枝到手工蛋捲,台灣的年味,已經如同現代的台灣社會,隨著多元文化與社會轉型,過年的習俗與口味也逐漸轉變。

年輕一代,已煮不出繁複的年菜,還好有「超商年菜」、「年菜外帶」、「全家在外圍爐吃年夜飯」的新方法,避免過年在廚房忙碌與善後,但也少了一些年味。過去兩年新冠疫情的驅使下,衍生的半自製(semi-homemade)的料理方式,把傳統年菜該有的食材意涵,帶進餐桌。不擅料理大菜的新新人類,也可年菜外帶、年菜宅配到府,張羅一家老小對團圓菜的期待。

飲食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豐盛的年菜代表台灣的富足與對春節的重視,而多樣的選擇也展現台灣社會多元的面貌。除夕夜,用一頓豐富的年夜飯來犒賞自己與家人,重要的是團聚、圓滿、歡喜,大家圍在一起,犒賞自己過去一年的辛勞,用各樣的美食,與親朋好友,歡喜過好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