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一個時空交錯的美麗與哀愁——活化古蹟的議題。在街道一隅,一棟破舊建築、一面不起眼的牆,是一般人對「古蹟」的印象,這些歷史遺跡,總有一種時空交錯的美麗與哀愁,牽動人們思古情懷。
文 / 洪萬隆 (中山大學退休教授)
近一、二十年來地方文史研究風氣漸起,被視為老祖宗生活足跡的古蹟,成了各地方的文化寶藏。歷史是現在存在價值的根基,但是,古蹟到底是先人們生活的痕爪,如果不與現代人的生活接軌,古蹟充其量也只不過令人觀賞、瞻仰、解說、受教的「東西」而已,如何使現代人能體驗到古蹟裡的生活脈動,古蹟才能令現代人,也就是古蹟先人的後代子孫,有發思古幽情,感同身受的經驗,這才是古蹟真正價值之所在。
所以,古蹟要甦醒、要活化。
「古蹟活化」的觀念在國外行之有年,國內近幾年來也陸續出現一些對古蹟活化的積極做法,增益古蹟多樣性風貌與功能。「活化」使古蹟變得有生命,古蹟不再是像古董一般供奉著,反而在時間與空間上被重新定義、重新呈現。
構思古蹟活化是一件滿浪漫的工作,一旦深入古蹟的探索,令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在歲月流轉中眼見月圓月缺、日升日落,目睹繁華落盡、風雲又起,領會古往今來中不變的道理。但願因為我們的努力,讓這些歷史與現代接軌,再次激盪出人文交會的火花。
古蹟活化工程的設計,應有互動概念,凸顯古蹟主題,拉近現代人與古蹟之間的感情,並將古蹟形象包裝轉化為現代密碼,成為人們索驥的迷圖,以利行銷包裝呈現,增進現代人的感情。因此,我在擔任文化局長任上常建議同仁在規劃時不要老是盯在整修部份,也要同時設計一些軟體活動讓民眾接近、認識古蹟,拉近民眾與古蹟的距離,規劃一個「古蹟甦醒計畫」跟「復原古蹟風貌」一樣重要。
要讓古蹟跟現代人的生活接軌有許多方式。由於古蹟容易引發聯想到城堡、密碼、古董、拍賣會、吟詩作對、古代裝扮、人生聚合等概念,因此藉著舉辦古蹟解碼、古蹟競標會、城門吟詩會、歷史尋寶圖、古蹟光碟、追思會等,呼應現代人對古蹟的期望,是很好的包裝設計。
在國內,古蹟認定是一件很沉重的任務。有人說,在台灣「指定」一件古蹟,問十個人可能有九個會說:「古蹟當然要保存」,但他們沒有提到的是:「只要不是我家」;所以私人產業「打死」不列古蹟,趁夜找怪手拆掉。這些問題究竟在那裡?是民眾只圖私利、對文化資產認知不足?還是官僚政策不合理、措施不夠周全?
這麼多的「沈重」,但是,走在歐洲仿如十七、十八世紀的小鎮上,那是一種老建築與現代生活的融洽結合,走在其中是一種古意盎然的「閒適」,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歐美先進國家對他們而言,「古蹟」是生活上、觀念上理所當然的一部份,不需要刻意去處理所謂「文化遺產保存」的問題,他們是以「我家是某某年代的建築」為榮,建築物可以保存這麼久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材值與特點,同樣使用現代化生活的產物,也能融合的不著痕跡,反而覺得很藝術,在老房子裡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或經營商業行為,把它等同於一般建築看待,自然融入生活環境中。
原來,古蹟只有在「使用中」才不沈重,如果當真不容於環境趨勢,徒留空殼只有增加很多人的負擔。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