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解除疫情封控後的表現令人失望,原本期待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消費端和生產端通貨指數持續走低,通縮有增無減,股市漲幅遠不及跌幅。當局遲遲沒未能推出有力的經濟刺激計劃,影響了全球市場對中國的信心。
彭博社在星期四(5月25日)報導中指出,由於擔心中國後疫情時期經濟復甦動力不足,投資者紛紛下調對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期,警示信號遍布全球各主要市場。
中國政府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成長可能更接近於中國政府之前製定的5%的目標,而不是投資人今年稍早更為樂觀的預期。數據還顯示,中國經濟的增長過度偏重於與消費相關的服務行業,而工業活動嚴重滯後。
“人們普遍下調他們對中國復甦的預期,”彭博社引述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兼大宗商品行業組組長郭朝輝的話說。
在股票市場,滬深300指數自去年11月中國疫情防控放開後獲得成長部分已經損失一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再次破七,反映出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信心的回落。
彭博社報導說,陷入危機的中國房地產業,銷售在短暫反彈後又恢復了疲軟之狀。加上房地產開發商持續的財務困難,新的房地產項目上馬遭遇了新的困難。
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佔中國GDP的20%左右。基礎設施建設又由於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太重而受到嚴重限制。
建築活動的萎縮對許多商品市場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被視為經濟健康晴雨表的銅價發生暴跌,目前每噸價格還不到八千美元。鐵礦石價格已經跌破100美元一噸。這兩種商品的價格在疫情放開後曾強勁反彈,但目前又回落到疫情放開前的水平。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和銅等大宗商品的買家,中國龐大的鋼鐵企業進口的鐵礦石數量超過了全球鐵礦石產量的一半。
北京解除旅行限制後,油價表現堅挺。但中國工業中最主流的燃料,煤炭的價格自今年年初以來已經下跌18%。美國與歐洲需求轉弱,導致中國製造的商品出口下滑也是原因之一。
盛博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的尼爾·貝弗里奇(Neil Beveridge)對彭博社說,“很多人期待中國經濟今年將會出現強勁增長。”“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中國工業生產相當脆弱的復蘇。我們尚未看到國內消費的完全恢復,而且出口也是一個問題。”
“(中國的)增長故事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彭博社引述法國外貿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的話說。她認為,對中國家庭花費在疫情期間超額儲蓄的期待太過樂觀。
“在中國,超額儲蓄是與恐懼相關聯的,而這種恐懼並沒有發生變化,”埃雷羅說。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