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劉名寰教授表示,近年全球政經環境變化快速,導致企業在追求永續經營的過程中,面臨了許多挑戰和風險。而淨零轉型將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無法迴避的關鍵議題,淨零轉型導致成本增加,高物價時代將成為未來新常態。
劉名寰教授日前應板橋扶輪社社長羅浚晅 Brain邀請,以「典範轉移下的經濟韌性與淨零轉型」為題發表演講,劉教授專精於金融、貨幣與經濟成長研究,藉由各面向的剖析及數據的呈現,讓社友們對於經營環境、企業韌性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國際貨幣基金會在每年10月會定期提出新的數據資料,在以巴衝突未開始前,2023年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的經濟成長率約1.5%,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印度、東協)的經濟成長率約4.0%,全球經濟成長率平均約3.0%。經濟在成長過程當中,開發程度越高,成長率會較低,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典型現象。
劉教授說,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企業歷經了供應鏈斷鏈、人員移動受阻,並增加資金調度和財務規劃的困難。
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衝擊,首先是物流斷鏈,許多國家在這段期間無法取得關鍵物資,因為過去製造業都集中在亞洲,尤其是中國,而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放棄製造業,許多外國買家可一日在台灣把生意談完,這是台灣基礎建設帶來最大的優勢。
此外,人流也造成中斷,2021年台灣外國旅客數是140萬人,2022年只有54萬,但是在疫情之前一年有1,100萬人。今年國內的內需已經慢慢提升,如餐飲、住宿跟民生消費有關的產業,但其中仍有很大一塊量能沒有進來,就是外國觀光客,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榮景。
另外,金融引發震盪,公開發行的公司,它的股票會隨著營收基本面造成波動。在疫情期間,美國10天之內發生了2次熔斷,市場暫停交易,金融的震盪隨著我們的實體經濟的影響變化而有很大的波動。
劉教授表示,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發展迄今,有逐步升溫的趨勢,並促發了全球供應鏈進行重組。可以預期的是,美中強權角力將會朝向長期化發展,背後所隱含的意涵是:跨國企業海外投資布局策略需要重新建構。
根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正式雙邊影響力指標」調查,1980年到2000年之間,美國的影響力橫跨整個美洲與東亞國家。歷經冷戰終結、新興國家出現、歐盟成立、中國加入WTO,美國及西方國家仍保持主要影響力。然而,自2020年開始,從經貿往來、軍事武力、外交關係等三個面向發現,中國勢力已開始持續擴張。
俄烏戰爭、以巴衝突事件,凸顯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企業必須時刻掌握並預思對略的重要變因。例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供應因戰事而產生巨烈波動,將影響企業生產成本與資源取得。
最後,劉教授表示,全國超過150個國家現已啟動淨零減碳工程因應極端氣候衝擊,淨零轉型將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無法迴避的關鍵議題。企業啟動淨零轉型將導致成本增加(如減碳技術導入、各國政府課徵碳稅、碳費等),高物價時代將成為我們未來的新常態。
台灣規劃2050年淨零排放。劉教授強調,面對能源轉型,當前最迫切的議題,應是如何加速提升再生能源占比。根據經濟部「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111年度)」顯示,到2026年再生能源占比將達20%,雖然距離淨零排放還有很大努力空間,但劉教授認為政策的方向比現況更重要,至少是順應國際趨勢。
企業永續經營需對短期景氣波動和長期趨勢進行規劃和資源配置。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最大的風險在於如何處理「未知的未知」,保持謙虛、承認無知、避免過度自信,並讓組織保有回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彈性和執行力,將是建構企業韌性並實現永續經營的關鍵成功因素。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