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伊能嘉矩著作的一些疑問和討...

伊能嘉矩著作的一些疑問和討論(二)屏東放索社是高雄平原遷去的?

Date:

台灣史料多殘篇,張冠李戴聽不完;
要把真相仔細探,莫教歷史長訛傳。

甲、《臺灣踏查日記》對鳳山與放索的記載:

一、1900年8月9日記載:
康熙時鳳山縣城「設於現在的舊城〔左營的舊城〕。原來,設在興隆里〔興隆庄埤仔頭〕的舊城一帶,是屬於平埔族的Pansoa社(放索社)故址。選定縣名的時候,從Pansoa的近音選擇字義更佳的「鳳山」〔臺語音Fonsoa,即Pansoa的近音〕。後來,縣城遷到埤頭〔高雄縣鳳山市〕的時候,剛好城外有一座叫「鳳山」的山丘,所以鳳山城這個名稱就確定了。」

《臺灣踏查日記》譯註者楊南郡,附註說:「勢力強大的馬卡道系平埔族放索社,最初世居於今左營舊城和高雄縣仁武鄉大社一帶,明鄭時代由於漢人入墾其地,受到壓迫而遷到林邊溪畔的田墘厝(屏東縣林邊鄉田厝村、崎峰村及水利村)。」
二、1900年8月17日記載,屏東老埤庄熟番頭人潘乾坤口碑說:
「Pansoa社(放索社):就是漢人所稱的阿加社,原來居住在楠仔坑(其東方仍留下舊地名「大社」)及舊城附近,在明鄭時代被鄭氏部將所逐,遷到東港。」
三、1900年8月30日來到阿公店,記載:「本地本來是平埔蕃阿加社所在地。」

乙、伊能嘉矩踏查日記的疑問

一、 伊能嘉矩1900年8月17日記載內埤潘乾坤口碑,說放索社原居住舊城左營、楠仔坑大社一帶,被鄭氏部將所逐遷到東港。實際上阿公店、楠仔坑大社、舊城、左營是伊能嘉矩在這日之前踏查經過所記載的地名,幾天後竟成為屏東內埤熟番潘乾坤口碑的地名,明顯有疑問。
何況,在那年代,地方偏僻,生活圈有限的內埤社番,有可能熟悉遙遠的楠仔坑、大社、左營、舊城、阿公店這麼多小地名和歷史嗎?
二、「鳳山」地名由來,1686年康熙25年蔣毓英第一本《臺灣府志》清楚記載:
「鳳山,在鳳彈山西,踞其巔視之,其形如鳳,傍有兩山如翅,又有一崙腰石如鳳冠,另有一崙向海至坑仔口如鼻,後有疊隅形如卵,故名「鳳山」。」
伊能嘉矩強加解釋舊城是平埔族Pansoa(放索社)故址,說鳳山是「從Pansoa的近音選擇字義更佳的「鳳山」〔臺語音Fonsoa,即Pansoa的近音〕」而來,明顯是在附會他想像放索是由鳳山舊城遷去之說,所作的誤解。
實際上清代都說福佬語(臺語),「放索」與「鳳山」的讀音差很多。伊能嘉矩來台時間未久,還不是很懂台語。
楊南郡註釋,也跟隨伊能嘉矩,說放索社是明證時從舊城大社遷去,未考慮伊能嘉矩的著述也會有錯誤。屏東平原平埔族屬馬卡道族,是伊能嘉矩的人類學分類。荷蘭時期對原住民只稱社名。
三、放索社「又名阿加」,首見1722年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南路鳳山番:上淡水(一名大木連),下淡水(一名麻里麻崙),阿猴,搭樓、茄藤(一名奢連)放索(一名阿加),武洛(一名大澤機,一名尖山仔),力力。」
伊能嘉矩握有很多清代台灣文獻,包括各種府縣志,可惜欠缺明代和荷蘭時期史料,不知清代文獻對台灣早期歷史的記載,很多是傳說、訛傳,對一些記載的解讀也未必皆正確。
伊能嘉矩名聲大受尊崇,著作多受後來研究者沿襲。

丙、根據荷蘭第一手史料,放索社是1636年之前就居住放索,今屏東林邊

一、1603年陳第〈東番記〉:「東番夷人、、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皆其居也,、、別為社或千人或五、六百。」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書影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書影

二、《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尤紐斯報告1635年搭加里揚之戰的過程:
「1636年2月10日:我們攻打搭加里揚勝利的事很重要。不只附近村社,南部的村社也都很害怕。在搭加里揚人的南方,叫作Pangsoia放索與其附近的七個村社,人口多,靠近海邊。他們未做過對荷蘭人不好的事,在聽到搭加里揚人遭到攻打的情形之後,也表示願意和荷蘭人議和了。」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內文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內文

三、《熱蘭遮城日誌》記載:
「 1636年4月8、9、10、11日:「這放索仔的人民,身體高大強健,結實茁壯且堅強有力,身材很美觀,但大部分都赤裸走路。他們的房屋居室,跟搭加里揚人的人一樣,蓋得很低而且簡陋。
Dolatock人的穿著,房屋居處,人的樣子和武器(有盾、標槍,有些人也有弓箭和砍刀)也都跟放索仔人的完全相同,只是他們的男人沒有那麼高大。」(節錄)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 書影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 書影

四、由上述〈東番記〉、《熱蘭遮城日誌》、《荷蘭時代的福 爾摩沙》的記載可知:
A、1603年小淡水港今東港附近,就居住有「東番夷人」原住民番社。
B、1636年搭加里揚之戰後,搭加里揚、大木連、麻里麻崙、塔樓四社認錯簽約歸順荷蘭,今屏東林邊放索七社(和東港附近Dolatock人五社)害怕,也與荷蘭簽約歸順受統治。
C、荷蘭人把搭加里揚、大木連、麻里麻崙、塔樓四社總稱搭加里揚人,與放索人(還有Dolatock人),體型、穿著、習俗不同,是二個不同社群。
D、放索是1603、1636年就居住在今屏東林邊,不是伊能嘉矩著作所記載,明鄭時代或何時從阿公店或左營舊城、楠仔坑、大社遷去的。
E、屏東阿猴與打狗無牽連;放索與阿公店、左營舊城、楠仔坑大社,也無牽連。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呂自揚
呂自揚
高雄月世界田寮人,台南師範,高雄師院。河畔出版社主編。1979編著「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被抄襲盜印數百萬冊。 2014著《打狗阿猴林道乾》,論證明代海盜林道乾未到台灣,屏東阿猴社遷自岡山搭加里揚社,推翻四百年歷史訛傳。 《詩寫台灣》以現代四句小詩,廣寫歷史與名山民俗花鳥之美,為四百年台灣寫詩立傳。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