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蔡先靖專欄】中國2021...

【蔡先靖專欄】中國2021 年生產了2700 萬張動物毛皮

Date:

多年來,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一直敦促中國政府打擊蓬勃發展的野生動物貿易,他們說這既威脅到中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又增加了一種危險疾病從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的風險。現在,其中一些請求得到了回應:5 月 1 日,官員們將開始實施強化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該法連同其他最近的規定,擴大中國的受保護物種名單,並將銷售或食用某些動物的肉定為犯罪——包括浣熊狗 – 已知含有可以感染人類的病毒。

文 / 蔡先靖 綜合報導

許多科學家對這部於 2022 年 12 月最終定稿的新法律表示歡迎。它「明確禁止食用、狩獵、交易和運輸在野外自然生長和繁殖的陸生動物,」中山大學流行病學家 Jiahai Lu 說-廣州森大學。其他人說,這些限制可能有助於遏制野生動物肉類貿易,這種貿易引發了 2002 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SARS) 的爆發,並可能引發了 COVID-19 大流行。例如,上個月,研究人員發布了對在中國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收集的遺傳材料的分析,表明市場上非法出售的貉和其他野生動物攜帶 SARS-CoV-2 。

合法銷售這些動物仍然存在 [人畜共患] 風險

但研究人員說,這些規則也有令人擔憂的弱點。例如,它們允許農民飼養浣熊犬和其他哺乳動物來獲取毛皮——這加劇了人們的擔憂,即隨著病原體在密集的動物及其人類飼養員之間流動,農場可能會促進新的人類疾病的出現。「無論其預期目的如何,繼續合法銷售這些動物仍然存在 [人畜共患] 風險,」香港大學的保護生物學家 Alice Hughes 說。

政府還放寬了對用於中藥和寵物的圈養動物的管理規定。環保主義者擔心這將使偷獵者能夠利用農場將在野外非法捕獲的動物「清洗」到合法市場。

這些舉措代表了中國監管野生動物貿易努力的最新變化。2003 年初,政府在 SARS 爆發後暫時禁止所有野生動物銷售,研究表明,野生動物是通過果子狸從蝙蝠轉移到人類的,而棕櫚果子狸是肉類貿易的支柱。但在 SARS 威脅消退後,它放寬了限制。然後,在 2020 年 2 月,在 COVID-19 與華南市場掛鉤後不久,官員們永久禁止食用野生動物肉類,以「根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並]有效預防重大公共衛生風險, 」官方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當時說。他們通過向持有飼養和銷售動物許可證的農民支付補償金來減輕打擊。

中國2021 年生產了2700 萬張動物毛皮

2020 年 5 月,農業農村部明確了禁令的範圍,發布了農民可以合法養殖的肉、蛋、奶品種清單。除了豬和雞等傳統牲畜外,它還確定了 16 種被認為對人類健康構成低風險的「特殊」動物。其中包括幾種鹿,以及非中國本土動物,如鴕鳥和鴯鶓。

該部還基本上批准了養殖水貂、銀狐和北極狐以及貉以獲取毛皮而非肉類的做法。根據動物福利組織 ACTAsia 的數據,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生產國之一,2021 年生產了2700 萬張動物毛皮。研究人員擔心,如果不採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中國的毛皮養殖場可能會成為疾病熱點。Friedrich Loeffler 研究所的獸醫病毒學家 Conrad Freuling 說,農業創造了病毒傳播、繁殖和傳播給人類的可能性。例如,他的研究小組發現浣熊犬可以感染 SARS-CoV-2 並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動物,即使它表現出「僅輕微的臨床症狀」。

其他人則將歐洲水貂養殖場爆發的 SARS-CoV-2 疫情作為毛皮養殖危險的一個例子。在 2020 年初的荷蘭,病毒顯然從農場工人傳播到水貂,然後從一個農場跳到另一個農場,甚至回到人類身上。農民對 100 萬隻水貂進行了毒氣處理,以防止它們成為病毒的宿主。Freuling 說:「鑑於 COVID-19 的後果」,必須「認真對待」農場爆發的威脅。

中國正在採取措施加強動物疾病監測、檢疫控制

中國正在採取措施加強動物疾病監測、檢疫控制和農場工人防護設備的使用。但考慮到中國動物養殖場的規模,它們「不可避免地成為人畜共患疾病出現的定時炸彈,」非政府組織環境調查局的野生動物活動家 Ceres Kam 說。

與此同時,環保人士表示,讓農民更容易飼養用於中藥的動物可能會使瀕臨滅絕的穿山甲、蛇和其他動物面臨更大的風險。一個主要的擔憂是農民將「使用野外捕獲的個體來增加養殖數量,」一位中國野生動物研究員說,由於話題的敏感性,他匿名發言。這位科學家說,這一變化是「這項法律修訂中受到最廣泛批評的部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