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法規加強了中國的數據隱私,正在影響國際研究合作。迪亞尼.劉易斯(Dyani Lewis)發表在《自然》(Nature)的<中國強化的數據隱私法讓研究人員望而卻步>(China’s souped-up data privacy laws deter researchers) 最近出爐的對來自中國的學術和健康數據流動的限制令全球研究人員感到擔憂,他們表示,新規定及其周圍的不確定性阻礙了與該國科學家的國際合作。其他人則擔心獲取資訊可能會受到阻礙,因此選擇不參與有關中國或其人民的項目。
這套法規自 2021 年起逐步出爐,包括對發送到海外的個人資訊和基因數據進行網絡安全評估,以及限制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學和作物育種等生物技術知識的出口。中國還在考慮限制可以發送到其他國家的人類基因數據的數量。「信號非常明確,表明中國不希望其科學家像過去那樣自由地與外國人合作,」英國肯特大學的社會學家 Joy Zhang 說,他與中國研究人員組織論壇以促進合作。
保護個人數據以及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敏感資訊
2021 年 11 月,中國的《個人資訊保護法》(PIPL) 正式生效。該法律旨在防止公司——以及其他收集個人數據的人——濫用其客戶的個人資訊。它類似於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GDPR)。張說,隱私保護是中國的必要發展。她說,許多中國醫院缺乏保護患者數據免受隱私侵犯的網絡安全基礎設施。
去年 9 月增加了另一項措施:向中國大陸以外的人發送個人數據(例如客戶詳細資訊或臨床試驗參與者資訊)的公司和機構必須經過數據出口安全評估。這些評估由中國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 (CAC) 進行,旨在保護個人數據以及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敏感資訊。計劃出口數據的中國公司和大學必須申請認證,或者從 6 月開始與接收組織簽訂合同,保證數據將按合同規定妥善存儲和處理。
受新法規影響的資源最大的學術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
研究過 PIPL 的北京中國證監會律師譚子文表示,安全評估為管理出口醫療和健康數據以及促進國際醫學研究合作提供了實用指南。「中國政府對向外國提供數據並不持全面否定的態度,」譚說。但張說,這些規則對於工作依賴於獲取數據的國際研究人員或在中國的合作者來說是有問題的。組織有六個月的時間來遵守出口要求。前兩項數據出口批准是在 1 月份宣布的。據中國共產黨的旗艦報紙《環球時報》報導,當時有270多份申請待審。
受新法規影響的資源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學術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CNKI 文檔包括數百萬篇中文期刊文章,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 1915 年;碩士和博士論文;會議記錄;報紙; 政府統計和專利。4 月 1 日,中國知網暫停了部分數據庫的外國訪問,包括省級政府收集的年度統計數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會議記錄和論文。中國知網表示,暫停是根據新的數據出境規則。沒有跡象表明何時可以恢復訪問。中國知網沒有回應Nature的置評請求。
進一步降低外國學者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能力
這不是第一次對 CNKI 的訪問收緊。2020 年,試圖尋找有關 COVID-19 大流行起源線索的在線偵探使用 CNKI 識別了一篇碩士論文,該論文描述了「由中國馬蹄蝠的 SARS 樣 [冠狀病毒] 引起的六名礦工的肺炎樣疾病」或其他蝙蝠」。在偵探們將這篇論文和一篇包含類似資訊的博士論文發佈到網上後不久,CNKI 的訪問權限被更改以防止類似的搜索。
去年 6 月,CAC 啟動了對 CNKI 的網絡安全審查,因為它擁有大量數據,其中一些被認為是敏感數據。它們包括個人資訊,以及與國防、電信、自然資源、醫療保健、科技成果和關鍵技術趨勢相關的數據。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研究中國農村發展的地理學家薩拉·羅傑斯 (Sarah Rogers) 表示,CNKI 的停刊已經消除了省級農作物產量和平均收入的重要數據來源。「鑑於近年來無法進行實地研究,這只會進一步降低外國學者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能力,」她說。譚說,暫停 CNKI 服務「可能會限制中國境外學者獲取與中國學術、文化、技術和其他研究領域相關的資訊的能力」。張說,該資源主要由社會科學家使用,因此「中國以外的社會科學家無法訪問所有這些數據肯定對中國不利」。
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正在進行更廣泛的數字脫鉤
目前尚不清楚數據導出要求將對在中國進行臨床研究的研究人員產生什麼影響。GDPR 包括允許數據在研究人員之間共享的豁免。但是 PIPL 沒有這樣的豁免。「中國的數據輸出系統仍在發展中,」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法律學者 Henry Gao 說。「中國當局自己仍在制定細節。」
張說,生命科學研究人員的一個擔憂是科學技術部去年發布的限制人類基因數據出口的草案。如果全面實施,這些限制將需要安全許可才能導出此類數據。
中國政府尚未對《自然》雜誌的詢問做出回應。
被認為具有國家重要性的技術也在中國政府的關注範圍內。去年12月,商務部公佈了其禁止或限制出口技術清單的修改建議。修訂後的清單增加了七項,包括與人類細胞克隆和基因編輯、CRISPR 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和作物育種相關的技術,以及散裝材料處理、光伏矽片製備和遙感激光雷達系統。
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政治學家本·希爾曼表示,收緊監管反映出「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正在進行更廣泛的數字脫鉤」。「這些限制是更廣泛審查計劃的一部分,旨在讓外國人難以對中國的公共政策和政治進行批判性分析,」他說。
現在比 20 年前困難了 10 倍
高說,如果外國研究人員難以駕馭中國的規章制度,他們將不願與中國研究人員合作。在一個這樣的例子中,張的一名在中國研究生育和性別的學生決定轉向英國的一個專注於同一主題的項目。「我們開始擔心她訪問數據的問題,」張說。阿布扎比哈利法大學的人口統計學家斯圖爾特·吉特爾-巴斯滕說,從中國獲取數據越來越困難。例如,一些與生育相關的數據不再公開,他說。「它們沒有發布,或者至少不再可供訪問,所以這使得交叉檢查變得更加困難。」
張說,這些法律的另一個更隱蔽的影響是,增加的法規使中國研究人員在促進外國同事訪問數據之前「三思而後行」。她說,情緒的變化已經阻止了中國學者在中國境外的公共論壇上公開討論他們的工作。「現在比 20 年前困難了 10 倍,」張說,「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向自己和機構仔細檢查他們是否會說話。」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