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洪存正
《常識》(Common Sense)是美國人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於1776年1月出版的一本50頁小冊子,其中系統論證了北美洲十三個英國殖民地獨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美國邦諾書店統計,《常識》位居影響美國歷史的二十本書的榜首。美國20世紀哲學家雪梨·胡克(Sidney Hook,1902-1989)為《常識》再版的序文中說道:「潘恩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這場美國革命,並不是作為一個美國人、侷限在為美國的利益;而是作為一個自由人、一個世界公民,他堅信,他為美國所做的努力,就在為英國、法國以及所有被奴役的地方爭自由的努力。」
潘恩為這本改變歷史的小冊子取的書名《常識》,名取得真好。你可以想像,潘恩在本書中要推廣的理念,在當時並非「常識」,而是潘恩要大家把美國獨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視為的「常識」。領頭羊的語彙是追隨者的旌旗,而從語意的哲學意義上來探究,「常識」本來就不是天生冒出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從來就沒有「常識」這回事,當你告訴自己「這是常識」,代表你屈從俗見;當你告訴別人「這是常識」時,則代表你想用俗見說服於人。
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普羅文(Robert R. Provine)是研究「笑」的專家,在他的研究《笑:一項科學調查》(Laughter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中發現,人們總是為自己的笑聲找理由,就像是「這真是太搞笑了」或者是「搞得我很尷尬」,完全忽視了笑聲本身經常就是被傳染、不自覺的。事實上,不只是「笑」這件事;我們日常生活上,甚至我們在自己專業的判斷上,絕大多數供我們參考的,總是一些莫名其妙被稱為「常識」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甚麼創見。這些「常識」就像四周傳來的「笑聲」一樣,有時候我們會愚蠢到連笑聲發自何人、發自何處都搞不清楚,我們居然也跟著笑出聲來。
我們人類自認為聰明、清醒、思維敏捷,並且從未懷疑過,但這只是個假象。我們都被哄騙了,大腦給我們的是一個潛意識裡看似合乎邏輯、但卻以偏概全的故事。有時我們甚至會對一個不合邏輯的、 虛構的事件信以為真,因為這些故事看似非常有道理並且令人信服,比如,有人喊戰爭就在眼前了,大家就趕快吃芒果乾來解毒。這些被編造而成的「常識」,如果只是一場選舉,或是另一輪的政治分贓,那也就罷了;不過,顯然「常識」滿山遍野,導致我們會把它們當成人生規則來指引我們的日常生活,作為我們一切判斷的準繩,我們就被「常識」俘虜了。
所謂的常識只是想當然的結果,我們並不是對自己的認知擁有全部控制權的理性生物。確切地說,我們只是與軀體一路相 隨的過客,我們所能獲取到的狀態、因果、目的等資訊都是二手貨。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被一系列的「大概估計」指引著前行的。這種對自 己和他人行為意識狀態的大概估計,雖不完美,但卻與時倶進,足夠精確到讓我們繼續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特別令人難堪的是,總有一天,我們都要去見上帝。當上帝問我們在人間都做了些甚麼可供講述的好事時,我們該怎麼交差回答呢?總不能跟上帝說 :「有!我都照著你頒布的『常識』行事!」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