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蘇和仲專欄】一個在子宮內...

【蘇和仲專欄】一個在子宮內的小宇宙

Date:

喬西·格勞修斯Josie Glausiusz)最新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多年來,子宮素描如何賦予女性權力和壓迫女性>(How sketches of the womb have empowered and oppressed women over the ages)指出,「胎兒的描述有助於教授更安全的分娩方法並挽救生命——但它們也可以用來抹去分娩的人。」(Depictions of fetuses have helped to teach safer birthing practices and saved lives — but they can also be used to erase the person giving birth.)

1690 年,著名的助產士 Justine Siegemund 成為第一位出版德文醫學文本的女性。她根據她在利格尼茨市(現為波蘭的萊格尼察)為農民和富裕婦女接生的豐富經驗編寫了《宮廷助產士》 ,這是一本插圖精美的培訓手冊。「這本書,就像分娩一樣,久見天日,將是我留給世界的東西,因為我沒有生育過孩子,」她寫道。由醫學插畫家 Regnier de Graaf 和 Govard Bidloo 在詳細的胚胎學雕刻中描繪,「所描繪的胎兒代表所有被西格蒙德本人和所有向她學習的助產士拯救的嬰兒」,醫學歷史學家麗貝卡懷特利在出生數字中寫道,對 16 世紀和 18 世紀子宮內胎兒圖畫的學術分析。

有爭議的胚胎測試有望生出更好的寶寶

在這些時候,所見所聞不如想像的多。最早的「出生圖」是可追溯至 1515 年的木刻畫,描繪了臉頰圓潤、天真無邪的嬰兒在子宮內蹦蹦跳跳、跳水和揮手,子宮本身是一個氣球狀、倒置的燒瓶,似乎與身體分離。雙胞胎被描繪成雙臂摟在彼此的肩膀上,擁抱著,或者一個直立的雙胞胎抓住另一個倒掛的腳踝,就像聖經故事中雅各布對以掃所做的那樣。

西格蒙德手冊中的人物以復雜的繪製系列出現,並附有關於如何分娩處於不尋常位置的嬰兒的精確說明——例如,在子宮中橫臥。在對「足足法」(用腳拉出畸形胎兒的過程)的描述和繪圖中,她解釋了助產士如何將她的手臂插入子宮,用絲帶系在嬰兒的腳上以「牢牢抓住在打滑的腿上」,一點一點地把嬰兒拉出來——這是法國外科醫生 Ambroise Paré 在 16 世紀中葉首次發表的一項技術的變體。

只有女性助產士「有權觸摸母親的『隱私』」

在這個早期現代時期,女性助產士接生了大多數嬰兒。懷特利令人信服地指出,當時大量的助產手冊(主要由男性繪製)「引發了助產士對分娩身體的思考和治療方式的變化」。儘管出生數字有時被用來對婦女的做法施加「男性權威」,但它們也幫助助產士「以一種新的具體方式設想身體,尤其是胎兒的位置」。此外,有學問的人和文盲都可以接觸到它們。

考慮到需要純靠觸摸操作,像西格蒙德這樣的女助產士的技能就更加驚人了。儘管男性助產士越來越多地使用產鉗等工具接生,但女性卻被官方禁止使用此類工具。但只有女性助產士「有權觸摸母親的『隱私』——她的陰唇、陰道和子宮頸」。

在七個簡單圖表中推翻 Roe v. Wade 案的影響

在某些方面,當時技術嫻熟的助產士可能比今天的產科醫生更先進(儘管在 17 世紀的倫敦,大約每 40 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名婦女死亡)。Siegemund 採用的 podalic 版本已經過時了。相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剖腹產現在佔全球分娩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雖然這些手術對於挽救分娩時間延長或難產或胎兒窘迫的生命至關重要,但它們也會導致更高的產後並發症發生率,包括異常出血、發燒和感染。

隨著麻醉和(謝天謝地)消毒實踐的發展,產科技術在 19 世紀不斷進步,那些助產手冊讓位於當代醫學教科書。今天用谷歌圖片搜索「fetal presentation」可以找到「無數當代出生圖」,Whiteley 指出,其中包括一系列驚人的胎兒在子宮內的不同體位。然而,母親的身體僅表現為一雙腿、一個骨盆、一對臀部,偶爾還有手臂和乳房。

很神秘——一個在子宮內的小宇宙

同樣,在媒體中,孕婦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無頭無腿的懷孕腫塊。懷特利認為,雖然早期現代的出生數字被女性用來獲取知識和權威,但這些現代的出生數字在剝奪孕婦的權力方面發揮了作用。懷孕的身體在子宮和骨盆的視覺上消失了母親。她寫道,這種態度體現在反墮胎政客身上,他們將胎兒視為「獨立的生命和懷孕期間的主要患者」。

現在和那時一樣,出生數字仍然很強大。它是「子宮中的胎兒」,懷特利說,但「也是世界上的人」。早期印刷的圖像,就像超聲波中移動的胎兒一樣,給父母帶來快樂和聯繫,但也帶來焦慮。它賦予權力,但可能會被濫用。它很有啟發性,但也很神秘——一個在子宮內的小宇宙。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