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三峽某瘋子在恩主公醫院就診時,問過精神科醫師一句話,「…我不是要您拿聽診器幫我估算一下,這顆區區方寸之心,到底能容納多少人…」。該章提到的「人」(如李梅樹、文史工作者、鄉土作家),「事」(如二二八牽手護台灣、四○三總統府前大反動),「物」(如鳶精、風箏)等等;自此,將都隨著逃出醫院的該瘋子,開始穿梭時空、穿錯情節、分化角色,逐章逐節展開。
也就是說,以書寫技巧而言,我已經埋設好各種伏筆,次第循著這條「總線頭」,開始鋪陳這部小說。本章,我依如下統合的相關資料想像,試圖活化出如下虛實的相關人事物:
一、相關資料
◆地文方面:
◇落顎鳶嘴岩,化身鳶精,寄附人心變成鳶靈。(此為我的創作想像)
◇台北盆地的雛型,出現於大約40萬年前;大約三萬年前,正式陷落成典型的盆地。盆地四面環山,曾經幾度滄海桑田,變身為「古台北湖」、「康熙湖」,最後底定為沉積平原。(我將之想像為,類似台灣前生今世的象徵)
◇古大漢溪、古新店溪,原本為桃園、台北接壤的獨立河流,前者由桃園境內出海,後者由林口外側出海;後因桃園、林口隆升為台地,後者支流向源侵蝕前者,在鶯歌附近,出現前者被後者襲奪的現象。台北盆地的出現則造成,兩河同時改向流往北邊低地,前者反之襲奪後者該支流後,兩條主流匯合於板橋江子翠,下游形成淡水河,最後由淡水、八里交界出海的現狀。(河道的襲奪、改向、匯合,我將之借用為台灣史道轉轍的變數,台灣族群融合的定數)
◆人文方面:
◇漢人,歷經三百年來的生聚教訓,已將三峽從他們原本的唐山風貌,發展成現代化的社會文明。同時,除了客家人以外,早已不提自己是泉州人、漳州人;而各自都以三峽人、鶯歌人,或是樹林人、土城人互稱。
◇泰雅族人,原本被漢人、日本人趕出三峽後,已因社會發展的須要,重新回來從事經濟生活。他們有的會大聲說出自己的族名,已與客家人融合者,便說自己是客家人。
◇平埔族人,漢化後早已完全忘掉族名,少數或有與泰雅族、客家人融合者,便自稱是泰雅人或客家人。
◇一般情形,族群界線已變得模糊,社會界線已消失無形,而擴大為中華民國的國民,或是台灣人的最大公約數。只在公職人員選舉時,才會被候選人明顯挑起,藍色意識、綠色意識的政治對立,傾向中國、傾向台灣的原罪對作,藉以各自爭取選票;選後則恢復,表面上的正常生活。政治對立,原罪對作,恰如兩溪前生今世的伏流。
二、相關人事物
◆事物方面:(依出場序羅列)
◇鳶靈,鳶精死而不毀的靈魂。(我將之寄寓為,逆境潛伏的世代精神)
◇風箏,鳶靈的形像化。(我將之借用為,夢想、願景逆風起飛的載具)
◇奉茶,三峽產茶,有些店家會在門前擺上茶桶、茶杯,提供給路人解渴之便。(民國七十年代,我還能看到這種漢人留下的人情遺風)
◇石雕大怒鳥,鳶精的具體化,豎立於台北大學校園的西隅,當作守護三峽的象徵;顯見,現代三峽人,已認同鳶精的正面價值。(但在某瘋子眼中,卻視為這是一隻前生遺緒未消的大怒鳥,而讓我據以埋下,第三章〈昨日之怒〉的伏筆,演繹泰雅族、平埔族與漢人互動的歷史悲情)
◇隆恩埔,漢人曾經初墾於此,顧名思義乃為「謝主隆恩」,感謝清朝乾隆皇帝所賞賜的,足讓墾首坐收一百五十年「隆恩租」的一塊墾佃荒埔。(目前,已有台北大學、客家文化園區、原住民社會住宅等公私單位,設立其上)
◆人事方面:(依出場序羅列)
◇李梅樹,祖籍福建泉州,生於日治時代的三峽,全程接受日本教育,被美術界定位為台灣大畫家。(他是某瘋子所釋放出來的真實人物,將於其後數章扮演自我見證,以及見證歷史的重要角色)
◇三峽藍染節,始辦於民間團體,後被政府單位所接手。藍染是三峽漢人傳統產業,曾經風行於清治、日治年代,之後逐漸沒落;但其絕世風華,仍然受到三峽人的選擇性記憶。(我則預先埋為,這部小說的主線之一)
◇台南許君,真實人物,從古都前來參觀藍染節。(我將借用其身分及記憶,在之後某章,演繹台南人的歷史及世代現象)
◇石頭仔、高金鶯,虛構人物,一對北大工地夫妻。前者是泰雅、平埔、客家混血的三轉仔,後者是泰雅人。(我將之埋設為,其後情節鋪陳的一條副線)
◇樂信‧瓦旦(林瑞昌),三峽大豹溪部落總頭目之子,泰雅族歸順日本時,曾被其父瓦旦.燮促獻為「人質」,從小接受日本教育,兩度改為日本姓名,及長擔任山地醫生,甚受日本人器重。台灣「光復」後,又改為中國姓名,卻因政治因素,被國府誣構罪狀,誘出槍斃而死,財產全部沒收。(其父子及部落命運,我已另構專章,寫在本書連作《鳶山誌:藍色三角湧》,將擇期出書)
(【昨日之怒】《半透明哀愁的旅鎮》第三章,書寫經驗分享。請待續)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